使用技術操作失誤的人,


總會自我告誡是因為執行的紀律不夠,所以才賠了錢。


在我看來,這根本是自欺欺人。


 


我以下面的操作舉例:


            1.一根長紅棒吃掉前面兩到三根K棒


             2.突破45度線


             3.6日均線突破12日均線


              符合以上,則股價上漲。


              


 


嗯,好不容易千挑萬選找到符合這情況的股票,而且也買到了,


那...那....接下來呢?


什麼時候該賣?


 


沒想到,買進隔天就收黑!


"糟糕,是要反紅為黑,還是反彈向上?"


這時候出現了第一次不知所措


 


在什麼都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我沒有脫手。


 


沒想到接下來兩天竟然震盪下跌,跌破買價,


"完了,當初雖然只賺一點,還是應該脫手的!


現在竟然變成要停損,真不甘心...."


這是第二次不知所措


 


因為不甘心賠錢,還是沒有脫手。


也許運氣開始轉好,第三天尾盤竟然收紅。


"也許就要開始上漲了!"


這是第三次不知所措


 


真的沒錯,接下來果然連兩天上漲,


終於回到原本的價格,


"趕快脫手,免得下跌又賠掉了!"


終於賣掉了,結束了這兩個星期七上八下的心情,戰績是平。


 


過了幾個月回頭看,發現趨勢真的向上。


"哎呀!明明就是上漲,我怎麼那麼早賣掉!"


"就是沒有照當初想好的做,才會這樣..."


 


舉例完了,這是紀律的問題嗎?


在我看來,這個操作非常有紀律,不是嗎?


 


執行有紀律,就是「做出來的」和「原本計畫的」一模一樣。


但真實情況中,根本沒有「固定的原本計畫」!


如例子中,每一次不知所措時,原本的計畫就變成了「不知所措」,


當然做出來也就是..........不知所措(什麼都沒做)。


 


這就是問題所在─


        執行的紀律是相對於計畫的。


        如果計畫會移動,


        那執行的結果自然也會移動!


 


 


所以判斷會隨著時間改變時,把結果歸結於自己執行的紀律不夠,根本是自欺欺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