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台灣的音樂團體來沖繩表演,昨天去看了一下,有點感觸。
 

首先,台灣原住民的歌聲真是讚!真的聽到起雞皮疙瘩,而且很感動。

 

身為平地漢人,我很清楚知道我是辦不到的;音樂需要養分,原住民有,但我們沒有。

我們做了很多理工題目,所以我們的大腦對理工問題很熟悉;而原住民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環境,所以他們的大腦能夠辨識音樂上很多細微的差異,但我沒辦法。所以如果你是原住民,你必須了解你有先天上的音樂優勢。

(只是這個優勢在台灣沒有得到應得的價值。所以是不是應該出國?是。)

 

接著的第二個感受是—

我聽不懂沖繩人的歌在唱什麼,很正常,因為他們是外國人。

但問題來了,現在台灣人來了,然後他們唱的我一樣聽不懂。(????)

我們不都是台灣人嗎?但我怎麼感覺跟聽外國人唱歌一樣?

所以一開始我聽了很感動,腦中閃過的是「台灣之光」;可是到這邊我發現錯了,他們根本不是「台灣之光」,他們自己就是寶石會發光,講台灣之光只是因爲我們要去沾光。

你說滷肉飯是台灣之光,這沒問題,因為台灣到處都有滷肉飯,它是我們的日常。你說唐鳳是台灣之光也沒問題,因為的確我們在理工方面整體比其他國家強,所以他代表了台灣也沒錯。

但原住民音樂並不能代表台灣,雖然我們都聽過原住民音樂,但它不是我們的日常,我連他在唱什麼都聽不懂,怎麼能說它代表了我呢?

原住民音樂跟主流的流行樂完全不一樣,從旋律、唱法到邏輯沒有一樣相同,你一定就知道是原住民音樂,它有很高的辨識度,但它不代表我,它只代表了原住民這個族群,甚至只代表了他自己的那個族。

所以這裡面很矛盾,他們是台灣人,但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台灣裡的外國人」。(所以我很喜歡看原民台,就跟看外國節目一樣的有趣,但奇妙的是他們又講國語。)或者我根本就錯了,他們其實才是台灣人,我們是外國人,雖然我們人數比較多.....

我這樣說不是要形成對立,我喜歡原住民朋友,但說實話,如果我這個台灣的多數族群代表了台灣,那我覺得我們虧欠了原住民這個族群。

回到音樂這個部分,一開始在沖繩住,我印象深刻的是「漫畫倉庫」(很有特色的二手商品店),裏面有一區都是很貴的音樂、音響設備。你看一個人願意把錢花在哪邊,你就會知道他重視什麼,也就是說,沖繩(或是日本)是重視音樂的。

但相對的,台灣的原住民有音樂養分,但資源設備卻是缺乏的。

我在沖繩的劇場裡聽台灣原住民的歌聲被感動,我想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這裡的設備特別好。不是劇場本身,而是現場由人員帶來的音響不僅數量特別多,還看得到有專業的控制設備。

這並不是特別高級的音樂會,只是比隨興再正式一點點而已,通常在台灣的這種場合,音響設備並不會那麼好。

 所以我認為台灣虧欠原住民。如果他們的優勢是音樂,但台灣並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資源去生長、去產生出價值。

以上。

 

arrow
arrow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