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房地產,我有很多感觸。但我通常不太深入評論,因為我知道它會拉扯到大部分人心中最深處的價值觀,而且更重要的是,問題的癥結並不是房地產,而是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一般人買房子是為了"住"的需求,但這只是看得到的。買房子背後還有更多的隱性動機,例如:獲利、身份地位的象徵、滿足感或穩定感、學區、留給孩子…這些人們從來不說,實際上卻支配著他們的購屋行為。

所以買房子並不單純是為了"住"的問題,實際上它是一種欲望的綜合體,也因此人們才會為了"房子"付出如此高的代價。

我從出生就在台北市,我非常了解台北市。每次看到這些格子狀(尤其是鬧區)的房子裏住滿了人,我都在想,這些人心裏想的是什麼呢

一定不是"住"的問題,因為台北市住起來並不舒服。

台北市的地小、人多、車多,導致了空氣差、摩擦多、計較多。

(你沒看到一堆人把車子挪來挪去,就是為了巷子裡的一個免費車位?不然就是整天抱怨鄰居又做了什麼沒公德心的事…,所有的人都把大量心思放在這種瑣碎、又完全不重要的事情上,這是不是一種生命的浪費?)

所以如果有人說,他要住台北市是因為台北市生活品質好,那他一定是在睜眼說瞎話,他一定是為了別的。

當然都市的機能比較好,但它並不值那麼高的價格。

你知道,在賣東西的時候,什麼東西可以讓客人付出最高的代價?

答案是虛榮心。

我並不是在嘲笑你們,因為所有人都是這樣。(我當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我認為比較好的是,你應該要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件事,以免你為它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我個人的專業是企業,所以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我擁有「企業之眼」。現在我也讓你從企業的眼光來看房地產,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你覺得以一家公司的角度來看,應該買房子嗎?

答案是:"除非你錢太多沒地方去,不然千萬別買房子。"

為什麼?

因為企業的目的是賺錢,但買房子來當辦公室卻是一項重大支出,不僅沒有產值,而且還把資本也花掉了。

如果一家公司在創業之初,剛賺點錢就把錢拿去買了辦公室;而另一家公司則辦公室用租的,而且盡可能的小,把賺來的錢都幾乎都拿去再進行生意的擴張。兩家公司,你會投資哪一家?

所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除非"與生產相關",不然盡量不要把錢花到不動產上。辦公室不要用買的,而要用租的,因為可以維持彈性。生意不見得永遠都在這個地方,飯碗移動了,工作的地方當然就得跟著移動。

(你的工作地點會永遠不變嗎?你家庭的人口數會不變嗎?另外,你志在世界,還是一輩子在台灣的一個小小格子裡?)

辦公室要在精華區嗎?除非你的實力已經壯大到想用精華區(例:信義區)來招最精英、並付最高薪水請員工,否則一般的情形是,辦公室應該選「能夠找到合適員工的最低房租」的地方。

(但我知道你想住精華區。)

所以當企業開始買不動產,通常是因為它的錢已經多到沒有地方去…

(但你應該是付得起頭期款和每個月的貸款就想買了吧。)

為什麼企業的觀點和你的觀點完全相反?

因為企業想要的東西很清楚(致富),所以它知道多要的部份它就得付出成本。

但個人就複雜多了,想要在精華區、又想要大空間、而且"現在"就想要,代價就是一輩子辛勤但痛苦地工作。(痛苦,因為沒有辦法選擇,也沒辦法失去工作。)

我不是在說這樣做不對,而是明白了這兩者的差異,你可以衡量一下,在住的需求之外,你願意多付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還有最重要的事—

你想像一下,如果所有的企業都把錢拿來買房地產(因為房地產會上漲),而沒有人從事生產,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每個人都發財嗎?)

反之,如果我們能從"每個人都要買房子"的思維中釋放出部份生產力,而不是所有人的活力都被封印在不動產的瓶子中,我想這個社會的創造力應該會更令人驚歎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