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歌頌母親的偉大;「鋤禾日當午」描寫農夫的辛苦,要愛惜食物;「白日依山盡」教更上一層樓。台灣沒有在教詩,而是把詩當成了押韻的「公民與道德」.........

詩不是為了實用,詩是文學之母,詩是人類抽象思為最美麗的描述,詩是起動想像和創造力最簡單的開始。

台灣的孩子學詩都要考試,作者是誰?詩名是什麼?詩中的哪個字是什麼意思?「實用主意」掛帥下,詩成為戕害孩子美感經驗和想像力的工具。

科學教懂,詩教不懂;懂生信心,不懂生謙遜,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懂教實用,不懂教抽象;實用的世界只分強弱,抽象世界有許許多多的探索者。抽象世界的巨人,往往具有弱者的特質。沒有抽象,就沒有創造;不重視抽象,台灣只有繼續當大國肩膀上的侏儒。

科學教變,詩教不變。科學帶來進步,詩讓世界更美。不懂詩的台灣老師,跟具標準答案,天天有改不完的作業、考卷和聯絡簿。

「台灣的教育,作業太多,作品太少。」九年義務教育下的台灣孩子做了多少功課,留下什麼值得自己當紀念的?台灣教育最大的病徵,正式「命題」出了嚴重問題。孩子過著瑣瑣碎碎的學生生活,難成大器。

詩教育就是一個簡例。詩不能考試,小朋友每學期自己選幾首,分享給全班就好,背不背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每學期一個人交幾首自己詩的創作,不交也沒關係,孩子有權利選擇喜不喜歡詩。

瑣碎的教科書,形塑了為瑣碎而辛苦的老師。

台灣的老師不知道自己沒在教「台灣的下一代」,他們一輩子只在教「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教的孩子,成績好過別班;自己的學校有更高的升學錄取率。

他們辛勞一生為了孩子,卻沒空想、或不敢想、或想了也沒用─
把台灣搞得一塌糊塗的,哪一個不是出身名校?當年那些榜首們如今又在哪?

贏贏贏,教育搞成永無止境的內耗。「贏的哲學」裡只有數字,沒有幸福。一個不懂幸福的國家領導人,怎麼會給台灣人民創造福祉?

~2006吳祥輝「驚嘆愛爾蘭」


 


我講這段給老婆聽(她是老師),老婆反問:那要怎麼做?

我解釋,"詩"、"國文"、"寫字"其實是一種藝術。所以應該以教藝術的方式教文學。

你要把這裡面的美、感動讓孩子感受到,而不是教他們"應該這樣寫才對"。


(就很像PP老師講的,"你不能畫得像這個東西,但又要讓人一看就知道你畫的是什麼東西",而不是教他們"花就是一個圓、五個瓣、兩朵葉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