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一篇關於基金的文章,實在有點感觸,這邊記錄一下。
基金下跌時有兩種處理方式:1.賣出停損 2.加碼買進
可是我猜大概99%的人並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該1、什麼時候該2....
別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除了操盤的經理人(以及其他內部人)知道以外,沒有人知道。這是個「結構性」的問題。
基金的投資結構是:
投資人 => (錢交給)操盤人 => (買)一籮筐股票 => 標的公司獲利 => 產業前景
這樣看看不出問題,我們把結構倒過來看:
產業前景好 => 標的公司獲利 => 股價上漲 => 基金淨值增加 => 投資人獲利
我們買基金是因為"我們認為某個產業前景好(例如:太陽能),所以基金會賺錢",實務上卻不一定是這樣。
問題就出在前2個環節─
產業前景好不代表標的公司能獲利(可能公司經營有問題),標的公司獲利不代表股價會上漲(沒有為什麼)....
所以當你的基金淨值下跌時,你很難判斷問題出在哪個環節。到底是產業前景選錯(該停損)、標的公司經營不善(該停損)、基金操盤人投資錯誤(該停損),或者只是景氣或某個股市波動循環(該加碼)....?
於是我們會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矛盾現象─
"我們請了一個專業操盤人幫我們進行投資,但是當基金下跌時,我們卻要問另一個人(例:基金專家)我們該停損還是加碼......."
(沒弄清楚這個矛盾嗎?)
(你請這個操盤人就是因為他專業,但到頭來你還得問另一個人該怎麼辦.....那你幹嘛請這個人操盤啊?你要不直接請基金專家幫你投資,要不就應該直接問操盤人到底應不應該加碼啊!)
本來想吐槽的,不過到底還是一堆人得靠基金過活,就算了。這些東西還是講給自己人聽就好了.....
基金下跌時有兩種處理方式:1.賣出停損 2.加碼買進
可是我猜大概99%的人並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該1、什麼時候該2....
別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因為除了操盤的經理人(以及其他內部人)知道以外,沒有人知道。這是個「結構性」的問題。
基金的投資結構是:
投資人 => (錢交給)操盤人 => (買)一籮筐股票 => 標的公司獲利 => 產業前景
這樣看看不出問題,我們把結構倒過來看:
產業前景好 => 標的公司獲利 => 股價上漲 => 基金淨值增加 => 投資人獲利
我們買基金是因為"我們認為某個產業前景好(例如:太陽能),所以基金會賺錢",實務上卻不一定是這樣。
問題就出在前2個環節─
產業前景好不代表標的公司能獲利(可能公司經營有問題),標的公司獲利不代表股價會上漲(沒有為什麼)....
所以當你的基金淨值下跌時,你很難判斷問題出在哪個環節。到底是產業前景選錯(該停損)、標的公司經營不善(該停損)、基金操盤人投資錯誤(該停損),或者只是景氣或某個股市波動循環(該加碼)....?
於是我們會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矛盾現象─
"我們請了一個專業操盤人幫我們進行投資,但是當基金下跌時,我們卻要問另一個人(例:基金專家)我們該停損還是加碼......."
(沒弄清楚這個矛盾嗎?)
(你請這個操盤人就是因為他專業,但到頭來你還得問另一個人該怎麼辦.....那你幹嘛請這個人操盤啊?你要不直接請基金專家幫你投資,要不就應該直接問操盤人到底應不應該加碼啊!)
本來想吐槽的,不過到底還是一堆人得靠基金過活,就算了。這些東西還是講給自己人聽就好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