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一下「手足競爭」的問題。

如果你有兩個以上的小孩,兄弟之間一定免不了會發生衝突,不是哥哥把妹妹的東西搶去玩,就是妹妹把哥哥或公家東西佔為己有。(另一種則是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哥哥不肯做或妹妹不肯做。)

這些事件最後會發展成為兄弟之間的情結,而且會延伸到成年,有時候甚至彼此都老了仍然無法釋懷。

身邊有很多例子:
像一個朋友就很生氣她大姐,嫁到國外去以後,連家裏要幫爸媽買個電視她也不願意幫忙出錢。

另一個朋友則是對哥哥很不滿,認為他是大哥,賺的錢也不多,長這麼大還要爸媽照顧,吃家裏的、住家裏的。(這個朋友的老公很會賺錢,她是不用工作的。)


電視上也看到,有人怪媽媽都幫哥哥姐姐帶小孩,卻不幫自己帶,覺得媽媽很不公平。

聽起來很有道理是嗎?

但如果你用「有能力的人多照顧其他人一點」(承擔責任)這個觀點來看,這些事情就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了。

(大概超過一半以上的弟弟妹妹,都不認為照顧哥哥姐姐是自己的責任,但哥哥姐姐被要求照顧弟弟妹妹卻被是天經地義的。)

親人應該是最親的,但往往親人之間的嫌隙也是最大的。

兄弟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這得看你如何理解它。而你如何理解它這又跟當初父母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兩個小孩起爭執的時候,父母在處理的時候最常說的就是「這樣才公平」。但其實我在懷疑,父母對孩子強調「公平」,其實就是問題的徵結本身。

如果你跟孩子說你重視的是「公平」,那會發生什麼事?答案是,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努力尋找不公平」。於是,你的小孩會越來越常跟你告狀—哥哥這樣、妹妹那樣,他覺得「不公平」。

(社會也是這樣,過分強調公平的社會,群眾就會一直對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要求公平,而忘了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很多爸媽用盡一生去愛小孩,但最後分配財產時候得到的卻是孩子責怪你對某某人偏心,你不公平!完全把你對他的愛忘的一乾二淨…(看看王家,連經營之神也遇上)

 

不過「手足競爭」是一個普遍現象,所以就算你沒辦法解決也不用過度煩惱,反正大家都這樣,接受這個現象就是了。

但是如果你想找到更好的答案,你就得觀察一下那些長大後手足感情仍然很好的家庭,到底是什麼促成了不一樣的結果。

根據我非正式的觀察,(成年人)約50%的人和手足關係還可以,但稱不上緊密;30%的人對手足持負面態度;大概只有20%不到的人手足關係緊密,會互相分享或討論重要議題。(緊密的其中又以 兄弟/姊妹 同性手足比例偏高,一般而言兄妹的關係最疏離,但也有少數兄妹感情好到誇張。)

(你和手足的關係是哪一種?)

大致上,家裡經濟條件比較差,或者兄弟姊妹很多的小孩,彼此間感情會比較好。(可能是因為很小就意識到很難從父母那邊得到資源(包含相處的時間),和手足競爭還不如共患難來的有利。小孩通常也會比較早熟懂事。)

這是屬於先天結構性的原因,除非另有其他因素干擾,例如家暴,不然大致上會有這個現象。

反之,如果家裡有點條件的手足間感情仍好的,通常就是父母使了很多力氣的。

(你可以想想,你對手足的態度是什麼時候建立起來的?一般來講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而且通常跟爸媽的態度脫離不了關係。)

這個時代你要有前者的先天條件可說是難上加難,所以整個關鍵就在後者了。

這邊先分享我的做法給各位參考:

--------------------------------------------
1.要手足感情好,得父母都先覺得這件事重要

這是先決條件,因為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覺得兄弟關係很重要。以我家的例子,我爸和他的兄弟感情很好,也覺得照顧他們是他的責任,但我媽就認為兄弟(姐弟)感情不好也沒什麼,反正各自有各自的發展

所以你得先想清楚,手足關係好有多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你只是不想看到孩子吵架,還是希望他們能夠互相整合,產生綜效?

2.不要強調公平,要強調你對他們的期望

就像前面說過的,你越強調公平,孩子越在意他自身的不公平,然後怪罪於你。這不是說公平不重要,人數越多(例如帶班),你在處理問題上就要越公平,只是這邊要留意,公平其實和多數人想的不一樣。我們以為的公平是一道以權威為立場制訂的規則(爸媽決定的公平),但孩子需要的公平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彼此滿意或可接受的"感覺"。(例:每次都是弟弟都跑腿怎麼會公平,但真的天塌下來的時候,可以讓哥哥抱著頭燒,然後他還可以呼呼大睡...哥哥也不會覺得不公平)

所以爸媽維持"大致上"的公平就好(一種默認的公平狀態),然後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東西上,那就是"你對他的期望"。

每次遇到問題時,你都應該跟他講一下你對他的期望、他的責任是什麼,然後引導他"自己處理"他的困擾(帶著他做一次),慢慢地,他就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舉我的例子來說:
兒子生氣妹妹霸佔某玩具,然後硬說是她的,兒子氣呼呼。我就會跟兒子說:

"爸爸希望你學會照顧妹妹。"

"以後長大你們要互相扶持,因為她會有和你不一樣的人生歷程,她可以讓你看到你的角度看不到的東西。"

"妹妹就是另一個你,就像是鏡子裡的你,你對她好,她就會對你好。(例如妹妹每次吃薯條也會拿給哥哥吃)"

"她要的東西就算全部都給她也沒關係,因為妹妹就是你的。"(she owns toy, and you owns her.)

然後試著讓兒子再拿出另一個玩具給妹妹(有人打了你的左臉,你應該把右臉湊過去讓他打),把妹妹的佔有,變成了哥哥的分享。一旦正回饋建立起來,兩個關係就會更親密一步。
----------------------------------

以上的做法是根據我的經驗和對人性發展的推測所建立起來的(因為我遇過手足感情好的例子實在太少,難以完整歸結),所以是不是真的能如預期解決手足競爭的問題,還得等50年兒子女兒都長大了才能知道囉,只是先分享讓各位也有個概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