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五托兒所請外面老師來講親子共讀和繪本。


老師一開始就說,培養孩子閱讀並不是因為這樣能夠拿到好成績,他們那個說故事團體重視的其實是孩子的人格養成,而台灣的教育文化很重視「分數」,但這樣會有問題。


(他舉朋友的例子:朋友的女兒很乖巧,在學校成績也不錯,但就是對分數很在意,給自己很大的壓力。後來高中基測的時候,就因為壓力過大、身體不舒服導致考試失常。進了內湖高中以後,成績也維持得不錯,但到了接近大學基測的時候又遭遇了同樣的壓力。有一天阿嬤要叫她出來吃飯的時候,才發現她已經在房間裡上吊自殺了。)


接下來她介紹了一些繪本,其中有些繪本(外國的)內有隱喻,例如暗喻小朋友原本很有想像力,但一上學就結束了(繪本「河馬」)、還有一本是以小朋友的角度對不能照老師規定的安靜上課,要被"隔離"到一個區域感到困惑(「大箱子」)。
(所以國外還是有相同的問題。)


然後就說到了我們常常的以大人的角度去要規範孩子,要求他們好好唸書卻不問興趣在哪裡的「填鴨式教育」....



嗯,說得很有道理,但不我知道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好奇,於是我提問:


「老師請問─


關於教育孩子,我身邊有兩派人吵得很兇,一派就是虎媽派,認為成績、學歷很重要,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另一派則完全持反對意見,認為重視分數學歷是錯的、要讓孩子自己發展,不應該有明星高中、明星學校。」


「我的問題是─


如果我們認為重視學歷是錯的、重視分數是錯的、補習是錯的、填鴨式教育是錯的,那在不重視分數、學歷、不補習、不填鴨的情況下,有沒有一條可行的出路?」(我的問題應該不太禮貌,但我實在太想知道答案了。)


 


老師講了一個他們同事的例子─


有個朋友(也是兒童哲學的講師)在她的觀念裡認為─孩子就應該讓他「適性發展」,於是孩子不喜歡寫的功課她會幫孩子寫、孩子不喜歡這個老師的上課方式,她就幫孩子轉學,於是他的孩子國小轉了六次學、國中轉了兩次。上了國中,孩子早上睡過頭,她就幫孩子辦了"住得遠免早自習"。高中很多時候他都沒去上課,最後是在花蓮某大學就讀。


講到這邊,每個人都知道這樣的教法會有問題吧。


沒錯,兒子最後迷上電腦,整天都在打電腦根本不去上課。她很生氣,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把電腦的鍵盤拔掉,不讓兒子繼續打;結果,她兒子一氣之下就跑去浴缸放水,然後把她所有的書(繪本)通通丟進去........
(哈哈哈 聽到這邊笑死我了~~)


我知道你一定覺得這個媽媽有問題,對不對?


可是我不這麼認為。
我覺得這個媽媽很有膽識地做了一個完整的「極限測試」。
(也就是如果你認為填鴨教育不對、重視學歷、分數不對,那你就做完全相反的事,找出另一邊的極限是不是你想的那樣。)


她幫孩子寫功課,是因為她認為重複寫一些語句是無趣的,對孩子的語文能力進步並沒有幫助。
她幫孩子轉學,因為她認為老師的教學無趣,孩子才會不想學(單向填鴨)、體制內教的東西只是知識,應該要讓孩子適性地去發展他想要的東西才對。


如果你仔細去看就會發現,媽媽其實是從頭到尾貫徹了她一開始的觀念「適性發展」。(真得很有種!不是說說而已。)


當然,她孩子人生才過一半,我們現在下結論這樣做是對是錯有失公平。但到此為止的現象就已經讓我們意識到一些原本沒想到的部分。


(例1:填鴨教育另一層意義,是在告訴我們「有時候你不喜歡的東西,你也要學著接受。」)
(例2:我們相信適性發展對孩子是好的,但少經歷了"曾經痛苦"的那個過程,孩子很有可能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因此在看到上極限(完全適性到沒有規矩)和下極限(太重視分數以致於人生沒有意義)之後,我想,你只要在這兩個極限之間的範圍內,應該都是安全的。
(當然你也可以另有打算啦~ 但這個範圍內是比較適合大多數父母的。)


所以,如果你要讓孩子補習,不用有罪惡感,但是要留意他的心理狀態和價值觀;如果你要讓孩子自由發展,那也很ok,不過最好讓他有一點能和社會相容的規矩和人際互動。


結論每個人其實早就有底了,只是不敢確定,我寫這個只是希望經歷這個過程會讓你比較踏實。(還有,那天那個老師真的講得很好!)



p.s.另一個讓我想到的「極限測試」,是小時候老媽說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都是用鼓勵的方式稱讚孩子,從不用責備的方式。直到他大了犯了罪被判死刑,媽媽去牢裡探視時,孩子藉機一口把媽媽的耳朵咬了下來,憤慨的說:「當我小時候犯錯,如果你曾經處罰過我、讓我知道那樣是不對的,我今天就不會這樣了!」(沒錯,那個年代鼓吹的就是「愛的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