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裡有「投資」跟「投機」兩種做法。
依我的分類,「投資」指的是某種可以重複使用的賺錢模式,
發生的頻率不是比較高,就是可以預期會發生;
而「投機」則是在某些「時機」時剛好出現的賺錢機會(機會財),
所以發生的頻率不是比較低,就是沒有辦法預期什麼時候會出現。

例如:小張認為最近宏達電的業績不錯,預期股價會上漲而買進宏達電股票,
等之後股價漲了再賣掉,這種波段式的操作就是「投機」的一種,
因為這種賺錢方式和"該公司業績表現不錯"的這個時機有關。
(也和"大盤整體處於多頭市場"這個時機有關。)

然而這種買賣賺價差式的風險不小,因為其實賺錢賠錢完全只依賴"預測",
而根據經驗,"預測"通常都不太牢靠,所以散戶最後總是葬身股災,難逃一死。
也因此「投機」給人總是帶著負面印象,好像跟賭博分不太開。

其實「投機」裡面也有低風險(甚至接近零風險)的情況,這邊介紹「套利」就是其中一種。


「套利」簡單說就是:

        同一個商品,在兩個市場的價格不一樣,於是你可以買低賣高賺差價,這就是套利。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台導航機在市面上都賣7800元,
但原廠卻自己偷偷在某購物平台做特賣,讓消費者6800元就可以買到。
一開始還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經銷商(店面)並不會留意到其他銷售管道(購物平台)的價格,
但後來越來越多經銷商都發現原廠自己低賣,於是群起攻之,不爽繼續當價格墊背的。

為什麼經銷商會發現這件事?

原來是有人(套利者)發現了市面上和特賣之間的價差,於是在拍賣上刊出只賣7500元,
等有人下標後再以6800元向購物平台買,並直接出貨到客人手上。
但店面的經銷商通常也會在拍賣銷售,發現他(套利者)的售價卻比經銷商的進價還低,
於是向原廠抗議才發現這整件事。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套利者利用兩個市場之間的價差買空賣空,
每一筆就能淨賺700元,而且還是在沒有成本、沒有風險(先收款再購買)的情況下,
堪稱是最理想的套利範例。


這是在商品市場的套利,當然在股票市場裡也有類似的機會發生,其中一種就是在併購案時會發生。

像以前私募基金旗下的"環球視景"收購上市公司"億豐"時,
公開以41.28元收購所有股票,而億豐當時的股價約只有36~38元左右,
換句話說,你只要買進億豐股票,然後等到收購日把股票再賣給環球視景,
你就可以淨賺3~5元的價差。這就是實際套利的一個例子。
(當時我的確這麼做了,也告知所有朋友這個機會,不過結果好像沒有人跟著做。)

但上面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特例,通常併購的案子都不是以現金直接收購,
而是採換股的方式進行,這就會讓過程再複雜一點。
因為你在買進A公司的同時也需要以借券的方式賣出B公司以鎖定價差,
這樣一來會墊高成本,也會有可能出現借券不足,必須"標借"的風險。

但基本上套利的原理都一樣,風險存在於你有多確定這件事情會發生(併購案有可能告吹),
還有股票市場基本規則的了解(例:股東會前借券必須強制回補),
這些細節其實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去管理,
也因此套利很多時候是低風險甚至稱得上是零風險的一種操作方式。
(零風險代表的意義是,你可以使用高槓桿以放大報酬率,這是套利的優點。)
這也是巴菲特除了價值投資法以外,也會進行套利操作的原因。

最後,今天在新聞上看到聯發科要併購雷凌科技,
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看看有沒有操作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