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http://book.jiyili.net/0/340/index.html

 

1.問題孩子出自問題家長

 

    近幾年,幾乎每天都有家長帶著自己的問題孩子,帶著教育孩子的困惑來求助於我。我吃驚地發現,有95%的問題孩子是出自問題家長。

 

    我經常會見到以下的幾個情景:

 

    情景之一:家長和孩子共同來到我的面前,我自然會問孩子上幾年級、多大了、在哪個學校等一些最基本的問題,結果回答的全是家長。我問孩子的所有問題,家長幾乎都爭著回答,更可氣的是,這樣的家長並不知道自己的嚴重錯誤——你把孩子說話的權利都剝奪了。我不得不勸家長能不能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孩子,家長這才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暫時算是憋住了,可我跟孩子好不容易說了幾句,家長又把話題搶了過去。沒辦法,我只能勸家長能不能回避一下,讓我跟孩子單獨談談。我發現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少言寡語,不善交流。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孩子這樣的狀況根本原因出自家長。我有時生氣地說:“你家長可以替孩子做家務,可以替孩子吃苦,但你不能連孩子說話的機會都剝奪了吧!”孩子能幹的事家長包辦代替,家長就剝奪了孩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一個家長要把孩子當成未來的人才來培養,而不是將其當成寵物來呵護。

 

    情景之二:家長和孩子來到我的面前,一般的家長都會先流淚。因為近幾年找我的人太多,我的時間精力又有限,所以有很多家長要等幾天才能見到我,流淚的原因可能也含有這種成分。情緒調整好了,便開始說孩子問題了:“王老師,我可見到你了,我有希望了,我先跟你說一說我孩子的問題。我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其次的問題是……再次的問題是……”還有的家長怕我對孩子的問題理解不透,幹脆就提前寫了一篇文章,名叫《孩子的主要問題》。可是這些家長們在當著孩子的面大談孩子的問題時,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出於對我的崇拜來求助於我,他是多麽希望能給我留下好的印象。可孩子還沒說話,家長就先把孩子說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你別忘了,你是在孩子崇拜的老師面前來說孩子的不是,你應替孩子好好想一想。難道孩子好不容易來見我一面,就是為了讓我徹底了解他的缺點嗎?當家長滔滔不絕來指責孩子的種種“罪行”時,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已在流血!我實在聽不下去了,便打斷家長的控訴:“你能不能提出孩子的幾個優點?”家長被我打斷後開始想孩子的優點,竟然好長時間想不出一個優點,甚至有些家長反問:“唉,我孩子還能有優點嗎?”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景,我總為孩子感到悲哀,為家長的愚蠢而氣憤。如果在家長眼里孩子一無是處,那麽孩子從家長那里聽到的只能是指責、抱怨、批評、教訓,這樣的孩子怎麽可能有陽光的心態、自信的個性、自尊的人格?我經常講,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是批評出來的。越是孩子身上有更多的缺點,才越需要家長拿著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優點,然後給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一個經常得不到鼓勵的孩子,他的潛能僅能發揮20%30%;而他一旦得到激勵,其潛能將會發揮70%80%。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生活在贊美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生活在指責聲中,他就學會了自卑;生活在仇恨之中,他便學會了報複。

 

   類似的情景還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列舉,只是想就此警示家長:人之初,性本善。一個孩子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一張白紙。這張白紙首先落到自己家里,首先接觸到的是父母。如果發現了孩子有什麽缺點,家長先不要急於去指責孩子,要先想一想這孩子的缺點是不是因為你的原因造成的?這樣既減少了對孩子的一份指責,也減少了對孩子的一次傷害,又對自己的行為多了一份反思,從而多了一份進步。

 

    2.14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

 

    我多年研究發現,14歲之前是一個人智力開發的關鍵時刻,這個時期一個人的智力開發幾乎可以完成智力開發總量的90%。這是一把雙刃劍,就是說,一個學生如果在14歲之前,學到他感興趣的東西,他的智力將會得到巨大的開發,他煥發出的能量甚至是成年人無法想象的。我的孩子小時候喜歡看小人書,有一次我給她買了一套葫蘆娃,她媽便順著字幕給她講了一遍,沒想到就講了這一遍,毫不識字的她幾乎就能複述下來。由此我發現了孩子的閱讀能力,便不斷地跑書店買書,結果培養了孩子博覽群書的好習慣,也為她以後輕松考取北京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反之,如果14歲之前,學到他不感興趣的東西,或者大人強迫孩子學習他不願意學的東西,那麽他的智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扼殺。所以在孩子智力開發的關鍵時刻,一定不要逼著孩子去幹他不想幹的事。反觀現在很多家長,違背孩子意願地給孩子報了很多學習班,當然他們的願望是好的,但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如果你一定覺得學這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那麽家長的一個主要作用應該是先想方設法讓孩子對這樣東西感興趣。

 

    智力的開發是這樣,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這樣。

 

    我在山東工作的時候,班里有個農村的住校生。我發現他每次吃完飯都把菜盆倒上水涮涮,然後喝掉,所以他的菜盆總是幹幹凈凈的,根本就不用刷。我發現以後就很感動,心想這孩子多不容易啊,生活這麽節儉,以後肯定有出息。

 

    後來這個學生果然沒讓我失望,考上了山東大學,在當時就很不簡單了。由於他工作吃苦能幹,發展得也不錯,現在是一家市級銀行的行長。前段時間師生聚會,吃飯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學生端過一個吃剩的盤底,自己偷偷倒上一點茶水,端起來就喝。

 

    我想起他高中時候的事情,就笑著說:“你現在是大行長,不缺錢,怎麽還幹這種事兒?”這學生回想起往事,一下子動了情,說:“王老師,小時候我家里窮,我爹每次吃完飯就把碗沖得幹幹凈凈,把水喝掉。我也學著,從八九歲就習慣這麽做了。後來考上大學參加工作,這個習慣一直改不了,跟上了癮似的,喝著這種菜湯感覺特別親切。一喝就想起自己的從前,想起農村的父母,這樣工作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怕了。其實這些年,我就是靠這種精神走過來的,要不我也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聽後,感動之余陷入了沈思。一個農村家長沒多少文化,誰也想不到他一個小小的習慣,竟然影響到孩子的一生。為什麽呢?因為這種影響是從很小就開始的,它是融入兒子血液里的,是深深根植於兒子心底的,所以它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進一步想,如果兒子到了十六七歲以後才看到父親的這個舉動,恐怕就不會養成這樣的習慣了。

 

 多年來,我對教過的一些學生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研究充分證明:14歲以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奠定了孩子今後人生的基礎。在這個時期,孩子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所發生的事、所受的教育、所養成的習慣、所形成的性格,會深刻影響孩子的一生,而且這個影響幾乎是無法代替、無法改變的。

 

    正面影響是這樣,反面影響也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人起步於14歲前,同樣,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也是從14歲以前開始的。

 

    有句俗語說,對七八歲的孩子狗也嫌煩,而我們也往往把十三四歲看成孩子的“叛逆期”。在這兩個時期,孩子生理、心理和智力發育都產生了飛躍性的變化。這個時候孩子特別活躍,接受新事物特別快,所以表現出來的問題也比較多。面對孩子的表現,許多家長要麽無動於衷、聽之任之,要麽厭煩至極、粗暴打壓,要麽稀里糊塗、不得要領。有些家長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就這樣,長大就好了,即樹大自然直。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對的,是消極的、不負責任的。

 

    14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家長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機稍縱即逝,再也不會重來。抓住這個時期,在教育孩子上就會占主動權,就會事半功倍;相反,錯過這個機會,就會處於被動地位,就會事倍功半,就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3.現在孩子最需要什麽?

 

 

 

    有一次,聽一朋友談他教育孩子的一段感悟:女兒考上大學後,雖然離家很近,但為了鍛煉她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是決定讓她住校。這可不得了了,開學前半個月,她媽就開始給她買這買那,幾乎天天去超市,結果買到開學那天還沒買夠。從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家里東西多得都快成個小超市了。我心里著急,有這個必要嗎,這是多大的浪費呀。可是看到她媽那副慈母的樣子,又不忍心給她潑涼水。女兒只是聽任她媽成堆地往家搬東西,無動於衷。

 

 

 

    開學那天送女兒上學的時候,我就像搬運工似的跟在後面,累得我滿頭大汗。到學校我把東西放下,對女兒說:“你不在家,沒人跟我鬥嘴了,你老爸該多寂寞啊。”我這話雖然發自肺腑,但也是不經意說出的。結果女兒一聽這話,一下撲到我懷里哭了半天。她媽在一旁嫉妒得直瞪眼,心里很不平衡。

 

 

 

    送完女兒出來,愛人就罵我們父女沒良心。說她自己為了女兒上學,忙活了半個多月,累得覺都睡不著,到頭來女兒連一句感激的話都沒有,甚至有時候還嫌她煩。說我什麽事兒都沒幹,只一句話,就讓她哭老半天。說著說著,愛人眼圈子紅了。

 

 

 

    我一看,趕緊安慰她:“其實當然還是你最關心孩子,她也早已習慣了,覺得你做那些都很正常;我對她很少過問,稍微給點陽光她就燦爛了。”愛人聽了這才感覺稍微好些,但是還是罵我們爺倆沒良心。

 

 

 

    其實有句話我沒說,說出來怕愛人更傷心:“你雖然給孩子買了好多好東西,但你做的那些不是她最需要的,甚至是多余的,孩子當然沒反應了。我雖然只說了一句話,但是說到孩子心坎上了。這句話飽含著我對她的尊重、理解和疼愛,這正是她最需要的,所以她就感動得不得了。”

 

 

 

    朋友的這段感悟很有代表性。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孩子的物質生活大都得到了充分滿足,甚至出現了過剩,這跟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我小時候在農村上學,自己帶飯,一周就拿著一毛錢上學,心里卻總是充滿感激,唯恐做出對不住爹媽的事情來。可在衣食無憂的今天,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卻層出不窮。據世界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當今獨生子女心理疾病患者高達1/3,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現象。不幸的是,這種恐怖的現象在中國已愈演愈烈,要想扼制這一現象,我們必須仔細研究,現在的孩子究竟需要什麽?

 

 

 

首先,現在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沒有一起玩耍鬥鬧的兄弟姊妹,沒有手足。在學校里,當前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導致了孩子學習負擔過重。同學之間學習之外的交流幾乎都被剝奪,也難以找到知己朋友。但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需要互相交流。而人有了煩惱和不良情緒更需要排遣和發泄,發泄出來也就輕松了。當他沒法發泄時,也只有憋在心里,經常這樣壓抑自己便會憋出心理疾病,所以心理疾病患者大都是這樣來的。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不管是生理還是心智,發育都比較早,內心世界都很豐富。如果孩子外界的朋友少,父母再不做他的朋友,甚至與孩子心理上處於對抗狀態,那麽一個問題孩子便由此產生了。所以,現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真正尊重、理解他的知心朋友,而不是事事給予他指導、管教並包辦一切的家長。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放下家長的架子,成為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知心朋友。

 

 

 

    其次,既然孩子物質上出現過剩,那麽經濟上的付出就不再是關鍵了。但我發現,很多家長總以為孩子的一切物質要求都得到了滿足,自己便為孩子做到了一切。甚至有些家長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自以為只要肯花錢就能換來孩子的美好前程。這種現象在成功人士的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事實是,越是成功人士,由於工作壓力大越沒有時間陪孩子,想在孩子身上多投點資金來彌補對孩子的關愛,其實這些家長是錯上加錯。越是這樣家庭中的孩子,他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家長陪著他共同成長的時間。反觀有些家長,個人事業紅紅火火,自己的孩子卻一塌糊塗,家長還反過來怪罪自己的孩子。如果這樣的家長也算成功的話,那這種成功究竟有多大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 的頭像

    郭的智慧寶庫─ 教養 ‧ 人生 ‧ 創業 ‧ 投資 ‧ 世界觀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