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睡前,老婆上臉書看了一下,然後冒出一句:「你那個德國教育的問題,沒有人回答啊?」

呃……是啊。

「那你覺得呢?為什麼歐洲的教育方式搬到台灣來做,就會行不通呢?」,我問老婆。

「像之前朋友拿了一本"老公是德國人、老婆寫關於他們對小孩的生活教養方式的書",作者他們就用德國那套方式養小孩,不補習、就是玩、去探索這個世界。」,我補充。

「可是你一看就知道這件事情行不通(在台灣)。讀者都很羨慕這種做法,可是沒有一個爸媽敢真的這樣做!因為當班上的同學成績都比你好的時候,你怎麼說服自己這樣做,小孩將來還會有競爭力?」

「雖然每個人都認同,現在學生的課業壓力太重,應該要讓小孩適性的發展,但是誰敢讓小孩不補英文?」

「然後,當班上一堆學生的進度超前時,當老師的怎麼可能用原本的進度去讓沒有補習的學生跟上呢?老師真的這樣做,那些已經學過的學生就會失去耐心,然後在課堂上搗亂。」

「然後你再看,以前我們是聯考制,升學壓力就已經夠大了。但為了解決升學壓力,聯考後來改成學測,接下來又要推動12年國教..…

結果,學生壓力反而變得更大!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老婆沒有說話。

「到底問題是什麼?」,我問。

「應該是因為中國一直以來的科舉考試制度,讓我們覺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吧。」,老婆回答。

「那為什麼歐洲沒有科舉制度,沒有發展出這樣的升學主義呢?」,我問。

老婆答不上來(實際上應該也沒有人答得出來吧),只好說:「那你說是為什麼?」

嗯,實際上接下來我說了五分鐘左右老婆就睡著了…

所以,接下來我就不再用上下引號,直接把我的看法分享於下,希望你也不要睡著才好。

-----------

為什麼歐洲的教育方式,沒有辦法直接套用在亞洲國家?

第一個原因就是—

的確如每一個人都知道的,我們擁有近千年曆史的「科舉制度」。

但科舉制度怎麼強化了讀書人的地位,可能就不是那麼多人知道了。

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天下是由「皇帝」所統治的。但「皇帝」這個位子是上天安排的(天子),你想都不用想;而你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科舉」這條管道。

於是在這個封閉世界裡,科舉制度讓除了皇帝以外所有的權力位置(也就是「官」)通通被讀書人給壟斷了!

接著,這個族群再透過各種手法(例:寫史書、搞教育)打壓競爭者,把太監集團、商人集團都被貶低到了社會的下層。

於是,中國文化所及之處,讀書人就代表了權力和地位、代表了「上流社會」。

(這是個用了千年時間打造出來的、深入人心的強大品牌!即使到了現在,補教業都還可以利用這個品牌撈錢…)

而且最奇妙的是,人們根本無從發現這個價值觀其實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你一定不會覺得你有問題,對吧?因為 it always works.

(學歷至上派的人最喜歡說的就是,"就算是國外,上流社會也很重視學歷!"。)


嗯,我只能說,"你相信什麼,你就只會看到什麼"…..



我讓你看點不一樣的吧。

-----------

如果說,東方國家信奉的是科舉下的升學主義,那沒有科舉制度的西方國家信奉的是什麼?

答案是
.
.
.
.
.
.

「商業主義」。

西方歷史裡,只有一小部分時間是統一成一個國家(羅馬帝國),而絕大多數時間裡,西方國家都是以分散的無數小國存在著。

在這種開放環境下,讀書人無法壟斷所有的權力,因此讀書人並不代表上流社會或權力地位。實際上也沒有真的能夠一直代表權力地位的族群,權力在貴族、軍閥、商人、平民之間不斷轉手。

(所以西方才會產生「人人生來平等」這種概念,而東方國家裡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思想。)

如果你生在一個小國林立,而後彼此間又戰亂不斷的地方,你還會覺得唸書會讓你功成名就、是唯一的真理嗎?

應該不會吧!所以西方世界發展出來的,就是「商業主義」。搬有運無、累積財富,才是一般人取得權力地位的路。

你只要有財富,你可以擁有自己的莊園、家僕、甚至軍隊。商人甚至還可以貸款給國王,成為一個國家最大的債主!

(中國的商人願不願意借錢給中國的皇帝?你覺得皇帝會還嗎,應該是直接徵收吧....…所謂的肉包子打狗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當年日本明治維新後,澀澤榮一(後來的財政大臣)在歐洲考察期間見到,不僅歐洲國家的政府官員和商人之間關係是平等的、甚至比利時國王還跟他推銷比利時的鋼材時大受震撼!(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樣瞧不起商人。)這讓他33歲後就棄官從商,一生建立了500多家企業,讓日本企業進入現代化。

因此,你要先理解歐洲歷史的「重商主義」,然後你才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歐洲人也重視知識,但並不像亞洲國家那麼唯學歷是尊。

(舉例來說,你知道 Channel 是怎麼創造出這個高級品牌的嗎? 哈,因為 Co Co Channel 是好幾個有錢人的情婦....)

--------

歐洲教育方式沒有辦法直接套用在台灣的第二個原因是—

在早我們500年的富裕之路上,歐洲國家已經發展成高社會福利國家。

身為歐洲人的你就算沒有工作國家都會養你,而且相反地,當你的收入越高,你的稅負也越重…...
換句話說,畢業後沒有工作的人,比起有工作被課重稅,領到的錢也只少那麼一點點。

這樣的情況下,你覺得夜夜苦讀就為了取得高人一等學歷,有那個必要嗎?

(所以德國爸爸的小孩將來沒有工作不會餓死,但你的小孩會。)

-------

第三個原因是,歐洲國家的學生畢業後是進入國際市場,而亞洲國家的學生畢業後是要進入國內市場。

(我想,這個與儒家思想裡的「父母在不遠遊,有很大關聯」。)

有一本書叫做「斑馬國60號太陽」,是作者到南非洲旅行的記錄,我很喜歡這本書。

書的最後一段,作者遇到一對外國夫婦之前把賣掉房子,跑到法國買了一艘船,然後帶著兩個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八歲,就出航旅行去了。

他們花了兩年時間,用這艘船去過了法國、英國、摩洛哥、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南斯拉夫…....

等到這兩個小孩回到學校上課,大的已經12歲,小的也10歲。而媽媽說,在南非很多家庭都有過這樣的旅行,並不是什麼太特別的事。

哇,真是讚,對吧!

可是如果你在台灣做同樣的事,應該會挫屎吧…
小孩回到學校時,同學數學都已經會算體積、比例,你小孩才剛會加減,搞不好乘除都不太行…

同樣的做法,結果怎麼會差真大?

奇怪的是,那個外國媽媽這樣做,你就不覺得他小孩會沒有競爭力,可是你的小孩這樣做,你就會覺得會沒有競爭力。這是為什麼?

原因就是前面講的,"他的小孩是要進入國際市場,可是你的小孩是要進入國內市場"。因此駕著帆船旅行各國這件事情,對他來講是有價值的;但對你卻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因為他可以將他的獨特經歷賣出去,外國人很願意為此此付錢。但如果你的小孩將來只是要找一個工作,那麼這個經歷就不僅沒有任何幫助,還不如把時間拿來多念一點書!

---------

好,所以現在你知道了,為什麼歐洲的教育方式你覺得很讚,可是你就是沒有辦法照著做。不過別誤會了,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回家拿鞭子,更加督促小孩用功讀書。

剛好相反,我認為我們學歷至上的教育方式已經走到了一個極限,是該時候,我們要試試不一樣的路了。

(我們還是非常需要虎媽幫我們為國爭光。可是你也要知道,大陸崛起的虎媽更多、更強悍,這是大環境在傾斜,如果你是虎媽,我也幫你加油!真的!)

只是之前你會看到家長分成兩個極端,一派是原本的升學主義派,想盡辦法要取得好成績、唸好學校、將來找個好工作;另一派則是完全不以為然,認為小孩應該要適情適性地發展,要多增加生活體驗。

前者易懂,因為我們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後者有道理,可是又說不清楚將來該怎麼辦?

所以前面我講的這一大堆東西,就是為了讓你找到答案!

還沒想懂嗎?

唉......好吧。送佛送上天,我還直接告訴你解答吧!

如果你想讓小孩適性發展、快樂成長,而不是在升學主義的油鍋中再炸一回,那麼你一定要記住兩個關鍵—


1.孩子要有「把創造力或人生體驗轉換成收入的能力」。簡單說,他要具有自我銷售的能力。

2.將來他的目標要鎖定國外市場,而不是國內市場。記得要「把能力賣給外國人,而不是在國內找一個工作」。


了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