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妹妹上學要分開時都越來越黏,陪她上樓還不夠、還非得要我陪她進教室不可…

昨天我已經把她送到了教室,她還拉著我的手不讓我走,我只好跟她說:「你再抓著爸比,我要生氣囉!」

她於是把手鬆開,然後我說了「Bye Bye」轉頭就走。

走出門口我再回頭看,她果然已經哭了起來。同學都圍過去,老師也在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唉,這樣下去真不是辦法。所以,我決定做兩個改變-

第一,晚上提前到十點上床。

可是,這種事不是規定就好。小孩你沒陪他們睡,他們根本就不覺得睡覺時間到了。

所以這個決定其實是代表了我得縮短上網時間、縮短做家事的時間、縮短了喘口氣的時間…

到頭來累的還是我,不過,如果小孩沒睡飽,早上你跟他講什麼道理都沒用。

為此,我只好少看點臉書、忍受家裡持續混亂,反正,眼睛一閉就過去了…

第二,臨睡前教育。

根據我的經驗,睡前總結一下當天的事件,分析道理給小孩聽,並告訴他你對他的期望,這種教育效果最大。

我說:「妳記不記得早上到了教室,爸爸一走妳就哭了?」

妹妹點點頭。

「同學和老師還都圍過來,看妳發生了什麼事。對不對?」

妹妹說:「老師都猜不到我為什麼哭,我也沒有告訴她。」

我說:「最近爸比每次送妳到學校,妳都要爸比陪你進去、還不讓爸比走,以後不可以這樣了,知道嗎?」

「爸比希望妳學會獨立。獨立的意思就是爸比不在的時候,妳也能夠照顧好自己,然後照顧別人。聽得懂嗎?」

妹妹點點頭。

「就像哥哥那樣,就算爸比沒有陪他,他也不會哭哭,因為他會照顧好自己,然後照顧別人。爸比希望妳也這樣。」

「如果每次爸比一走開妳就哭哭,爸比就要一直擔心妳,沒有辦法專心做其他的事情。妳可以讓爸爸放心嗎?」

妹妹又點點頭。

我說:「那明天去學校妳要自己進教室,就像妳已經長大了一樣,不可以再黏著爸比,不讓爸比走喔!」

妹妹點點頭,然後我們就睡覺了。

----------

果然如預期般,妹妹今天就很自動自發,早上到學校換好了鞋子就自己向教室走去,不再藕斷絲連,多了一份篤定。

因為之前我一直遇到爸爸媽媽問我說:「哥哥(或妹妹)怎麼能表現的那麼穩定(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你是怎麼教的?」

這種問題,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剛好昨天發生了這件事,我想,訣竅應該就在裡面了…

-----------

老婆教高年級,這兩年裡不斷重複發生學生跟他槓上的事情,老師處理這種事壓力很大,也會影響到生活,所以我這邊再延伸多講一點。

老師在教育學生或家長在教養孩子時,都會不斷遇到許許多多的事件,發生許多的衝突。

如果你把注意力都放在這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上,你就會見樹不見林,然後倍感挫折…

所以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

所謂的「教育」,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會有一個「核心軸」貫穿所有的事件。那個「核心軸」就是…

「你對他的期望」

-----------

你為什麼獎勵他?你為什麼懲罰他?這些都必須源自於「你對他的期望」。

尤其是教導問題學生時,你一定要清楚告訴他「你對他的期望」是什麼。

「老師希望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老師希望你變得更懂事。」

「老師希望你學會對自己負責。」

如果你對他的期望在他的心裡是接受的,那麼你所有對他的懲罰就都是在幫助他前進,因為「是他自己想成為那樣的人,你只是"幫助"他」
(也就是動機在他而不在你)。

但大多時候老師犯的錯就在於—

要不 1.自己沒想清楚,對學生的期望到底是什麼? 
要不 2.沒把期望清楚的講給學生知道。

當學生不知道老師對他的期望是什麼,那麼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一次又一次的處罰只有一種解讀,就是「你是針對我!」

所以,真正有效的做法是—「事先告知學生你對他的期望」,之後,「每一次的獎勵或懲罰,都必須連結到這個期望上」。

因為時間不夠,過去的例子我就不提了,直接告訴你我的結論—

所有的教育手段裡,只有「精準的期望」是無敵的。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惡行罄竹難書的問題學生,到頭來總是會感謝當年嚴厲懲罰他、甚至動手打他的嚴師或訓導主任…

因為"永遠只有「期望」能貫穿人心"!

(所以你真的想清楚,你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了嗎?)

PS.沒錯,你猜對了!我對哥哥和妹妹的期望裡,其中有一個就是「獨立」,而且就寫在育兒日記的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 的頭像

    郭的智慧寶庫─ 教養 ‧ 人生 ‧ 創業 ‧ 投資 ‧ 世界觀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