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未來的樣子和孩子應該具備哪些能力的文章,但不知從何下手…

昨天和同學吃飯的時候剛好聊到這個話題,所以我決定把聊的內容整理總結在這邊。

 

--------

 

先講未來的樣子。

從父母那一輩到我們這一代,台灣經濟的動力靠的是製造業。但現在幾乎每個人都已經意識到,製造業最輝煌的年代已經過去,那些出走的大量職缺再也回不來了…

那麼,未來的台灣會轉型成什麼樣呢?

答案是「品牌」。

 

商業的流程大概是這樣—

行銷 》企劃 》設計 》製造 》銷售 》服務

 

如果我們再把這些環節歸類,就會變成—

「消費者 」:行銷/企劃/設計/銷售/服務 || 「技術」:製造

 

也就是,左邊這一些是圍繞著"消費者"的「前端」(也稱為"品牌"),而製造則是圍繞著"技術"的「後端」(也稱為"代工")。

以前我們接歐美品牌商的單子、靠代工賺錢,做的是後端;但到了下一代,台灣將只剩下前端可以做。(後段的都不在國內。)

 

而前端是什麼呢?

是「右腦產業」,或者換種說法,是偏重"感受和創造性"的技能。

 

不像製造業的心力是放在"客戶"身上,前端產業的心力是圍繞著最終金主,也就是"消費者"身上。而客戶和消費者的不同在於,當他們購買時,客戶是"規格"取向,而消費者則是"感受"取向。

(銷售界有一句名言—
「客人買你的商品是因為"感受",而不是因為"邏輯"」。)

 

但你看看我們現在整體的教育思維,一直強調的是左腦訓練。(數理能力、記憶能力,都是分數主義下的重點。)後端產業明明就已經沒有那麼多缺,大家卻拚命把孩子往那邊送……

 

你,不擔心嗎?

 

理工生的培養過程缺乏"感受性"的練習,但如果你的感受力不強,你怎麼知道消費者在想什麼?你怎麼打動她們?你怎麼給她們好的產品體驗?

 

你看看台灣的公司都在做什麼?還是在比規格、比價格…
完全不知道消費者真正想要買的,是"貴"的東西,而不是"便宜"的東西!

(不然你為什麼就是要排隊買某一家的鳳梨酥或肉乾送人?它哪裡便宜了?)

 

除此外,現在我們的行銷、設計、企業經營,都被獨立出來放在商學院,意思是把這些東西都視為"工具",每個人只要學過就會。

但這個做法又過時了…

 

的確,之前的時代我只要把小販賣菜的流程和原理拆開來、教給你,你就能夠把其他東西也賣出去。

但接下來不是這個樣子。因為台灣經濟已經發展到某個程度,社會的發展是朝向細膩化,消費者越來越難只因為銷售"技巧"就向你購買。

(你看看現在的廣告單、建築物、賣場裝潢都越來越有設計感,文案和台詞也都越來越細膩。)

 

消費者將來需要的是,你也有"內涵"、有"文化"、懂得他的"感受"。

 

這意味著,除了會行銷技巧,你還必須本身有某種"內涵"。而那來自於你的成長過程、學習過程中的累積,來自於文學、歷史、美術、音樂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科目,還有實際參與生活的體驗…

 

這些都是"品牌"的基礎。

 

而品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未來是個「品牌的世界」,即使你只是開一家店、賣一樣產品、提供一項服務都要品牌。大從一整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鄉鎮,小到個人,全都是品牌。

(如果你留意,就會發現這幾年每個城鎮都在發展自己的特色,除此外,網路上或實體有名氣的店也越來越多,特色產品(例:鳳梨酥)也是雨後春筍...)

而這些都需要你了解自己、成為自己,並充實內涵,才做的到。

 

PS.我是在強調"感受性學科"和"生活體驗"的重要,不過我不是在說理工科就不重要。

數理能力是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競爭優勢,它是一種基礎,而我們在這個基礎上應該要再去發展"感受和創造性"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