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小吃業的大堂哥聊天時,我順便問了一下,他認為簽了服貿協議之後,他會不會受到衝擊?

他說,"或多或少一定都會,就連之前ECFA簽了以後開放水果進口,他們也被掃到台風尾;原本的香菇從一斤一百多,現在已經漲到一斤六百多"…(原因略。)

我又問,那他覺得「如果不簽的話」會不會比較好?

他說,"不簽的話至少不會變得更糟"。

嗯,如果最貼近一般人生活的大堂哥也這樣認為的話,我想整個台灣的意識應該就是這樣認為的。「成事不說(說服)」,所以對於服貿我想我就不要再說什麼了。

不過,臨走前我又問了小堂哥,我問他覺得服貿應不應該簽?

他說,"一定要簽!"

"因為中國無論如何就是要吞並你,與其等到完全被邊緣化了、大家窮到不得不接受,還不如趁現在多要點東西,至少讓下一代的經濟和未來好一點。"

(然後他仔細的分析了所有事情的形勢…)

噢!原來還是有人真的明白存在這裡面的利害關係。

(服貿的爭執其實是半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經發生,我也為此寫過一篇。但如果經過這麼長時間,還是沒人能理解,我覺得這個問題就真的「太過複雜以至於無人能懂」,我打算放棄了。)

如果事情真的還有機會是能被理解的,那麼我願意再次冒著風頭,分享我真正看到的東西…

--------------

服貿的問題,不在服貿,而在於「世界」。

這是一切的癥結。

從前,商品要賣到另一個國家,那個國家會跟你收關稅。而各國與各國之間,都是這樣。

但差不多在20年前,事情發生了變化。

有一個國家和另外一個國家開始談好—

「我的商品賣給你,你不要跟我收關稅;那你的商品賣給我,我也不跟你收關稅。」

結果,這件事情蔓延開來…

因為圈圈內國家的商品比較便宜(因為免關稅),相較下,圈圈外國家的商品就失去了競爭力(賣不出去)。

(這個圈圈就是你後來聽到的「區域性經濟」。)

而且,當這個圈圈越擴越大,對沒有加入的國家就越不利。(這其實就是一種排擠。)

台灣人的錢有很大的比例,是透過把東西賣給外國賺回來的。如果你不加入這些圈圈,你賺回來的錢就會越來越少…最後可能完全賺不到、生活無以為繼,這就是「邊緣化」。

台灣因為內需市場小,主要產業又和韓國、日本重疊,可能還加上中國的政治幹預,在加入圈圈的談判上並沒有太多籌碼。

(你的市場小,我從你身上又賺不了多少錢,幹嘛讓你從我身上賺錢?而且讓你待在圈圈外、最後自己消失,我還少一個競爭對手…)

(實際上,台灣在加入區域性經濟的進度上,是嚴重落後其他國家。尤其是韓國,已經都不知道簽到全世界的哪裡去了…

所以我們的 htc 是在高了別人「關稅」成本的平台上辛苦地和三爽作戰,你怎麼能不為他打打氣?)

相反地,本身廣大的內在市場,使得中國在與其他國家談判時,能取得比其他人都好的優惠條件。

因此台灣和中國的特殊關係,就成了從困境中脫出很重要的一個「逆轉勝」關鍵。(換句話說,這對韓國是非常不利的。)

ECFA 就是一個「要"透過"中國,取得其他國家對中國一樣優惠地位」的協議,而不僅僅是台灣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協定。

(PS. 如果你有一個不用透過中國也可以解決困境的方法,你應該提出來。因為雖然反對一直存在,但我真的沒見過有其它可行的主張被提出來。)

而「服貿」,只是 ECFA 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接下來講「服貿」。

-----------

"服貿是圖利財團,傷害小老百姓。"

這個說法其實沒有錯。

服貿的確對大企業有利,因為它開放了中國市場,讓我們這邊已經成熟的大企業局過去擴張;但同時我們也開放了中國企業可以進來,和我們原本已經比較弱的小型企業競爭。

但如果你仔細想,就會明白這是不得已的。

服貿的戰略,就是「放我們的強將過去,並期望他們能夠殺出一條血路,雖然…這會犧牲我們的弱兵」。

但不這樣做,我們只會得到一個結局—「全軍覆沒」。

所以,這個決定需要全部人都有某個程度上的「覺悟」!

如果我們真的決定這樣做了,我希望過去的"強將"都能夠理解到─

「自己身上其實還背負了其他人的期望、和很多人的犧牲」,所以在能力可以負擔的情況下,應該「照顧盡可能多的其他人」。

這是「責任」!

----------

最後講中國和台灣。

「中國一直想要吞並台灣」,這件事從來沒有改變,也是所有台灣人的恐懼。

不過我讀到後來的資料才發現,我們因為太過抗拒正視這件事,而錯估了很多形勢…

對我們最有利的時間點,其實應該是在2000~2008年期間(也就是民進黨執政時。不過別擔心,當時我也是投給勝選的候選人)。

那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初期,它迫切需要技術和資金,而我們當時其實應該提供它最需要的幫助(由官方),並同時提出一些關鍵性的要求!

(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記得當時父母耳提面命、再三叮嚀—"去大陸做生意會被人家吃掉!"、"大陸人心險惡"…)

回過頭來看,當時是形勢對台灣最有利的時候,我們卻完全錯過了。

(台商還是以非法的方式過去了,但當時台灣官方卻沒有提出任何關鍵性的相對要求。)

而中國的崛起速度太快,讓我們措手不及。

現在的形勢從原本的「中國很需要台灣」,不知不覺中已經變成了「中國不那麼需要台灣,但還是希望你喜歡她」。

如果我們還沒意識到這些轉變,最後的形勢就會變成「中國根本看不起台灣」…

(如果中國青年的學歷都是世界頂尖大學、在世界各地具有影響力、而且收入還是台灣青年的好幾倍時,你說,你的小孩將來被"你現在瞧不起的大陸人"瞧不起會是什麼滋味?)

到時候就沒有什麼統不統一的問題,因為你連最後的經濟(產生的世界地位)都沒有了…

所以,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戰略,已經從「武力戰」轉變成「經濟戰」。
現在你明白了這之間的利害關係了嗎?

----------

我知道這整件事的關係複雜、很難解釋到每個人都懂,所以我只是說我該說的,但不能強求。

我了解一般人對於服貿的恐懼。因為它很真實,而且真的可能發生!(例如,出版業的文化思想鉗製、中國人變成你老板…)

所以對於「反服貿」我沒什麼意見,因為所有你說的,都是可能發生的。

我只是將我所看到的,分享希望你也能看到,因為對我來說,我看到的就跟你看到的一樣真實!

而且我希望你知道,對於我們一起做出的決定,我沒有什麼要抱怨的。

如果大家最後決定要把服貿停掉,我也願意你一起承擔後果。Don't worry.

PS. 也許有人覺得這次的抗爭爭執點是「作業手法的不透明」,我不知道,也許你是對,因為我沒有仔細研究;不過我的看法是—

「事有輕重緩急」,相對於全局,我們可能浪費太多時間在細節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