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3568_10203833038279993_2666915796857965276_n    

 

這本書透過很多實驗,來釐清人之所以不誠實背後的心理機制。

借到這本書剛好是油品事件發生的時候,這本書裡面回答了很多重要的問題。

例如,強冠老闆和魏應充都搞出了問題油,但我認為他們本質上是不同的動機。強冠老板(還有郭烈成),基本上就是黑心,但魏應充則比較接近「不誠實」。

這兩者的差別這樣講好了,我相信你絕對不會做強冠做的事,但我認為只要給你適當的時機和條件,你很可能就會做出和魏應充一樣的決定。

1.「不誠實是一種普遍現象」:根據實驗,在有機會作弊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作弊。因此不誠實是一個普遍現象,而不是只有某些人會有。

(例:拿私人花費報公帳、拿公司文具回家用、投保時知情不報、出險時不出白不出(汽車險)…)

2.「平均每個人可以容許自己的不誠實範圍大約是25%」:25%的良心寬鬆範圍,看起來比較像是占便宜,又不至於黑心。

例:你不會闖紅燈,但是你會紅燈右轉;你不會在人行道上飆車,但你會騎上人行道;你不會搶人家的停車位,但你會佔用自家門口的停車位....

更貼切的情況是,當你在馬路上騎車,遇到你的車道被擋住時,你會在不回頭的情況下,直接往左邊切25%。

(頂新就這樣做了,然後出車禍。)

3.「代幣現象」:當人們不是接觸的不是實際金錢,或是壞事不是親手做的時候,更容易不誠實。

所以雖然你會多報加班時數或多拿文具,但你並不會直接從公司偷錢。

(所以頂新不直接煉有問題的油,還要大費周章加食用油去調...)

4.「每個人都會自我合理化」:然後相信自己編的故事。

藥廠會辦研討會,然後請醫生向其他醫生說明關於藥廠的這款藥。不過重點不是其他聽的醫生,而是演講的這位醫生,演講後會相信自己所說的,然後把該藥列入處方。

5.「我不喜歡這個數字」:

珍妮佛是會計師,有一次他很認真的為一家上市公司準備股東會財報。但老板看了之後,告訴他,「我不喜歡這些數字」。

最後,她回頭檢視財務報表,調整數字,再交出一份比較好報告。這回上司很滿意。

("我要成本再降25%"。)

6.「圈內人的集體舞弊」:當你知道同事更動金融商品的一些參數,公司的獲利就提升了,他的獎金也增加了。

這個圈子裡每個人都這麼做,而且看不到有誰受到傷害,那麼你很容易就會加入他們,最後導致金融海嘯....

7.「誠實的門檻」:和靜摩擦力一樣,誠實也有個門檻。一旦跨過去。你就更容易做不成事的事情。也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

(而一般人沒有留意到的現象是,當你身上穿著仿冒品,你會變得比較容易作弊。)

----------

不要寫太多,先到這邊就好了。

我要說的事,我們必須更細膩地去了解每一個犯罪行為背後的動機,才有辦法從法律制定、主管稽查、企業教育、國民教育等各個層面去改善。

如果只是針對行為採取齊頭式的懲罰,那麼這個世界永遠不缺無懼被殺頭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