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公視的紀錄片「老中來了」(英國BBC電視臺製作)結束後的討論,主持人問到來賓關於—

 

“有人提出中國利用其政治經濟的實力進行「新殖民主義」”的看法。

 

來賓回答説,「新殖民主義」是之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提出的,但當時希拉蕊在非洲一所學校提出這個觀點時,立刻遭到一位女大學生的反駁:「中國對我們很好!」。

 

聽到這裏我就很感慨,那台灣的角色在哪裏呢?

 

中國在非洲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提供教育及其他個各方面的協助(你真的應該看看非洲人講中文、打太極拳的樣子),雖然說這背後有其經濟、政治考量,但它提供的援助的確改善了這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條件。

 

中國在經濟擴張的過程中,採取了不同於過去歐洲「壓榨式的殖民主義」,而是以扶助弱者的方式建立起關係,這件事非常令人吃驚!

 

尤其你比對歐美在非洲、中東粗魯的干預策略,導致這些國家後來的混亂(非洲的軍閥割據和來自中東的恐怖攻擊),中國的外交行為完全體現了儒家「王道思想」,這必須源自於悠久歷史文化與智慧……

 

但你要知道,中國的文化在歷經文化大革命時已經被摧毁殆盡,窮困和文化的斷絕導致你現在普遍看到的黑心與無恥。一個失去文化的暴發戶國家,卻在外交上不是以強勢掠奪的姿態,而是展現超前於狀態的仁道策略,這裏面一定有受其他的外來作用在。

 

我認為那個影響力,有很大部分來自於臺灣。

 

台灣的文化和經濟狀態跑在中國大陸之前,而過去台商蜂擁前往大陸的同時,除了管理技術,也把文化、價值觀和思維傳播了過去。

 

因為機緣的關係,去中國發展的台灣人佔據了文化制高點,產生的現像是—

 

中國人聽的是台灣人寫的歌曲、看的是台灣製作人製作的節目、參加比賽,台灣人是評審,公司裡高級主管或者老闆是台灣人,職場文化是台灣的企業文化……

 

你說中國的想法會不會受到台灣影響?

 

所以台灣要認清楚自己的角色,台灣的優勢就在於「文化」。台灣應該成為中國的「導師」,在學生進入叛逆期之前,教會他是非對錯,授之以「道」。而不是滿腦子只想在中國身上發财!

 

所以我再講一次,台灣應該對中國輸出自己的文化,去佔據中國的制高點,不管是經濟上的、文化上的,還是政治上的!

 

別把自己做小了。

 

PS.所以台灣應該對中國輸出民進黨。就像臺灣的國民黨應該改為「臺灣國民黨」,民進黨也應該走出去發展「中國民進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