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騎車的時候,我在想「樹」的問題……

我雖然對樹沒有到人格化的那種感情,不過要能長成一棵樹真的非時間不可,我可以在樹身上感受到那種時間積累出來的感動。

小時候我們生長在鄉下,樹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樹身上爬上爬下、綁繩做鞦韆蕩、把多的樹枝砍下來當柴燒……這些事本來就是我們童年的一部分。

所以關於修枝粗不粗魯、樹不能受一點傷、不能爬、不能盪鞦韆,這種對樹過度的保護我是不太認同。因為就是在這種互動中,人跟樹才有情感。

你看臺北市的樹保護的好好,但你說臺北市的孩子和樹的感情比鄉下孩子好,這怎麼可能?

臺北市裡的樹不能碰,那就跟裝飾品差不多;這種情況下要教小孩對樹有感情,也不過是一種“想像”出來的感情,跟粉絲相信自己“很愛”偶像差不多。(所以我真的覺得臺北市的樹是被保護罩罩住,僅供人類賞心悅目用,超級可憐……)

不過,雖然我不同意對樹過度的保護,但真的要砍掉這種時間積累出來的生命是真的很可惜;砍掉只花你半天,但等到下一棵卻是幾十年後……(而且還是你當下就立刻種的情況)

但想到這邊我突然很好奇—

“要花這麼多時間才能長成的樹,怎麼會沒有價值呢???”

(我指的是真的商業上的「價值」)

一個這麼不容易生產出來的産品,售價應該非常高才對吧?怎麼會有人把它砍掉呢?

你看建商蓋房子、政府規劃市容都需要買樹,到底他們跟誰買呢?買一棵樹又到底要多少錢呢?

真是好奇啊……

你看建商開發土地時勢必要移樹,這時候的樹是不值錢的;但你城市建設的時候又要花錢買樹,這一來一往之間沒有利潤嗎?

我還沒細部研究,不確定;但如果這裏面有價差(應該要有才對,尤其是樹齡越大的),就應該有商業模式的空間—

我們可以在外縣市土地便宜的地方買一大片地,然後跟著建商開發案去把樹木載回來續種。

之後有建設案時,再把這些樹依樹齡訂定售價出售。(不過當然是賣給續種的,而不是賣給做成傢俱的。也就是樹木銀行的概念。)

當然,你要便宜的樹就會直接從山裡挖;但如果你要有歷史的樹、有故事的樹,你就得花大錢跟我買。

例,我告訴你這棵榕樹前半生是在板橋,從某某皇帝開始,歷經日據時代、民國政府、附近建廟、捷運開通……換句話說,這是一棵看盡時代變遷的老樹,你怎麼可能用一棵普通的樹來代替它呢?(這一樣是文創的概念,歷史和故事就會產生價值。)

我不確定這做法能不能賺錢,但它應該「不是個純粹賠錢」的商業模式。但如果能夠打平,光是能夠將樹木的生命延續下去這點,應該也值得了!

(這裏面當然還牽涉了很多技術,譬如說:移植後土壤的成分會不會有影響?不同區域的氣候會不會有影響?移植所需的工程機器、人工、運費到底有多高?流程上能不能改良?諸如此類的……)

我對這些知識不是很專精,而且牽涉的資本額太大,我自己短期內是沒辦法做的;不過倒是可以收進我的口袋放者,說不定哪天發了財,就可以來執行,或者讓給什麼團體來做也可以(NGO或政府)。

這不是個認真的企劃,不過是個idea,先在這邊把它記錄下來。

PS. 我後來上網查,咦,還真的有人在做這事,不過祇有一家。看來這東西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