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不知誰說「現在怎麼會變成在分誰是真文創?誰是假文創?」,真是霹靂呀!

 

不過後來我想想,咦?還真的有那麼一點道理……

 

星巴克是不是文創?直覺上不是,它是餐飲業。

可是你再去想一想,星巴克到底在賣什麼?

 

原來,星巴克賣的是「喝咖啡的文化」!

 

你想想就知道,臺灣人一直以來都是喝茶,為什麼會去喝咖啡?

 

如果你以為人們要喝的是「咖啡」,你就賺不到錢(早餐店咖啡一杯多少錢?)。因為人們真正願意花大錢的,是喝咖啡的那個狀態、氛圍,那個讓人有奇特感覺的「異國文化」。

 

所以星巴克是不是文化產業?

 

好像是耶……但把它規劃為文創產業又怪怪的?

 

所以它應該被歸類於「隱性的文化產業」。而直覺上的「文創產業」,大概都要是跟文字或藝術有關的創作,比較不突兀。

 

我想這邊應該是大家又混淆了兩個概念「文創」與「品牌」。

 

臺灣的整體經濟轉型是要從「代工」轉型成「品牌」,這樣才能夠創造出更大的利潤空間,足以支撐我們進入已开發國家所需要的社會福利制度。

 

所以不管是電子業、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但「文創」,是其中一個我們特別需要栽培的產業。

 

因為相較於其他國家,臺灣擁有一個很特別的優勢就是「文化」。

 

從世界觀來看,世界可以分為兩大文化,一個在歐洲,一個在亞洲。

 

亞洲的文化中心,是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在臺灣。

 

(這個從臺灣本土意識的觀點,聽起來會很刺耳。但客觀現實的確是這樣。)

 

你要先看到這個點,才能理解問題出在哪。

 

臺灣有很多的本土藝術家、本土文化工作者,但好像大家都賺不到錢?衹是為了理想在堅持……

 

怎麼會這樣?

 

原因是,「文創」並不是「藝術」。「藝術」的重點是在表達自己,而「文創」是一種商業,重點在“從客戶的角度考慮到他們要什麼?”。

 

那客戶到底要什麼?

 

現在文創的迷思就在於,創作者都希望大家願意能夠多支持,花錢購買他們的創作,但那個「大家」是臺灣人……

 

如果只是自己人捧場,其實文創產業沒什麼搞頭。文創真正的客戶,應該是「臺灣以外的外國人」!

 

所以你要從外國消費者的角度,才會看到臺灣真正的價值。(不是一直在看左鄰右舍,然後大家捧場、相互取暖……)

 

如果你是外國人,臺灣吸引你的,不是臺灣的鄉土文化,而是「中華文化」。

 

日本人來臺灣,要看的是「翠玉白菜」。

 

西方人來臺灣,要學的是「中國功夫」。

 

臺灣建築的靈魂,不是那些巴洛克豪宅,而是「廟宇」。(你知道它上面的裝飾甚至顏色,每一個都它有背後的意義嗎?)

 

所以你當然可以隱身鄉下、經營某個小小的在地文化,但是你知道這樣一來,會跟你購買的是誰?是陸客。

 

對西方人來說,他並不會千里迢迢來到臺灣,就只為了看你的鄉土文化;就像你也不會花大筆錢,只為了去歐洲的某個鄉下旅遊,買當地的土產……

 

你去,一定是去歐洲某個有文化代表性的地方,或某段歷史的記錄地,而這個文化或歷史,是廣為東方人知道的。

 

你願意花錢去旅遊或購買的東西,一定是因為它「明顯和你的不一樣」。

 

那你知道你和西方人不一樣的是什麼嗎?

 

所以你要去瞭解,然後去追根溯源。弄清楚你自己是誰,你的祖先是誰,他們過去在被稱為中國的那一塊大土地上發生過什麼事,有著什麼樣的歷史智慧,跟西方世界有著怎麼樣的交集?

(政治的歸政治,歷史的歷史,不要混為一談)

 

如果你只知道自己是個農夫,上面三代也是農夫……那麼真的,忘了文創這兩個字吧。

 

「文創」不是為了堅持理想,而是為了幫臺灣賺到大錢。(而且穩定、持久地賺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