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知道怎麼教育自己的小孩(或者要自學),有兩本書你一定要讀。

 

一本是蒙特梭利的傳記,是傳記喔,不是後來人整理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因為傳記裡面包含了很多細節,像是蒙特梭利做了哪些事?發現了什麼現象?她怎麼理解這些現象?做了哪些嘗試?結果又是什麼?

 

然後你再去讀她的結論,才能夠瞭解它真正的核心,那絕對不是把小孩送去蒙特梭利幼兒園讀一讀就好了的。

 

另一本則是我弟推薦的《卡爾威特的教育》,但據說原書不好讀,我看的是「早期教育與天才」其中的摘錄。

 

為什麼要看這本?你要先知道卡爾威特的故事—

 

威特的父親是個德國鄉村牧師,他的基本信念是:「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即使是那些稟賦一般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為非凡的人」。

 

你現在聽了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在當時的人們卻不是這麼認為的。

 

為了證明他的想法,他在後來出生的兒子(也就是卡爾威特)身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教育。

 

結果就是,威特在九歲時,已經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六國語言。然後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

 

威特九歲那年,考上了萊比錫大學,14歲得到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再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但除了這些讓人讚歎的成就之外,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威特在小時候是個發展遲緩的小孩,是親朋好友們眼中的白癡……

 

《卡爾威特的教育》的了不起之處在於,在1800年的那個年代,威特父親給他的教育,已經掌握了非常多的教育核心技術。

 

例如,「不能強迫著教」,不管教什麼他總是先努力喚起孩子的興趣,只有當孩子有了興趣才開始教。(就是一切都是建立動機優先)

 

嬰兒期先教孩子講話,從日常生活中的詞彙開始,雖然簡單但每天堅持練習。

 

等孩子稍微聽得懂話時,就天天給他講故事,一方面擴展知識,一方面豐富語彙。

 

之後進入閱讀,能夠閱讀就更能夠掌握一門語言。

 

(六歲的時候,威特就繼德語之後學習法語(因為語法接近),因為他的德語知識豐富,所以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可以法文閱讀各種書籍……之後接著學義大利文、拉丁語、英文、希臘語。)

 

此外威特從三四歲時,父親就每天帶他散步一兩個小時,一邊教他昆蟲植物的知識。

 

他不是用填鴨式,而是先喚起威特的興趣,然後配合其興趣進行恰到好處的教育。

 

當問到連自己也不懂的問題時,就帶威特一起翻書或者去圖書館進行研究。

 

他也會帶著年幼的威特到周圍的村莊去散步,然後到高塔上,問威特周圍的地名,並讓他自己畫地圖,再去書店買地圖進行比對,然後修改自己的地圖。

 

他會帶他去參觀建築物,並講解建築物背後的歷史,帶他參加音樂會,看戲劇,博物館,動物園,醫院……增廣他的見識和知識。

 

更多的細節我就不講了,請自己讀,接下來是我的感想—

 

1.看到這邊你就會瞭解,這些事不是可以交給學校或是補習班代勞的。因為學校能教的是普遍性的知識,何威特父親給予的,則是完全客製化的教育。

 

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最好的老師沒有功能,當然就只能靠學校教育來補強,但多數人的觀念剛好相反,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

 

2.我認為小孩的學習,是從出生後就開始了。在嬰兒時期的每一次哭鬧,你的反應都在教他一些東西,人格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就開始。

 

但這個時代的人們實在太忙,以至於沒有辦法在細節上用心。

 

3.最好的教育是生活教育,因為它跟孩子有切身關係,孩子們最感興趣。所以最好的是,帶著孩子去過生活。

但這不僅僅是帶孩子上市場、或帶著他工作而已,而是要在過程中跟他分享相關知識、你的觀點、發覺問題、解決問題,及其他更多、更多……

 

4.卡爾威特的例子給了我一個啟發,小學的教育到底在教什麼呢?

我認為小學教育應該成一個目標,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但這個目標不是一般學校能夠辦得到,需要的是父母親自給予的教育。

 

 

大概就是這樣。

 

卡爾威特的教育當然還是有它的侷限性或錯誤之處,這邊我就不提了,但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理論與實踐。

 

當爸媽的、當老師的、或是想自學的都應該看看這兩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