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帶弟弟去公園玩時,留意到旁邊坐了一個人。

會留意到這個人是因為那個畫面有著不協調—

「一個看起來像流浪漢的人坐在公園的長椅上,但是他在"看書"。」

 

我想,不協調的感覺是因為他在「看書」的這個動作;如果他是在滑手機,我應該不會注意到他的存在。

我又仔細想了想,為什麼呢?

應該是,一個有流浪漢外貌的人,通常是已經在某個階層裡停留了夠長的時間,不太會突然開始閱讀;而如果他是個有閱讀習慣的人,他的階層應該會流動,而他也不會有這樣的外貌。

 

這也就是說,「閱讀」其實是一件本身帶有某種“力量”的行為。

當你看書的時候,你的腦袋裡的東西會跟著發生改變,之後你看世界的框架大小會改變,看出去的角度也會改變,同一件事情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

 

這也就是說,你看到一個人在閱讀時,你會知道這個人正在進行「作業系統升級」,他正在變成另外一個人。

可是如果看到一個人在滑手機或看電視,為什麼你不覺得他在發生改變呢?

我想是因為,手機和電視是複雜資訊的傳遞物,當我們使用這樣的工具的時候,我們下意識很容易選擇比較淺層或是片斷的資訊來吸收;

而有別與此的是,文字的閱讀通常是一個較為連貫,而且可以進入比較深沉的資訊接收過程。

(所以滑手機、看電視時人其實也在變化,只是速度慢很多、很多,除非你能夠做出有意識、有方向性的行為)

而人一旦能夠閱讀,行為就會跟著改變。哪怕一開始看的只是小說,當你閱讀的量到某個程度以後,你就會再從某些節點再延伸出去。

 

(這其實跟大腦的運作有關,即使是資訊,到頭來你一定有些部分會吃飽,而有些地方會開始覺得餓。)

所以雖然你們已經知道了,可是我還是要不厭其煩講—

「有機會就閱讀」

 

同樣是流浪漢,普通的流浪漢和會閱讀的流浪漢是不一樣的,因為一個是無可奈何的,一個是自己選擇的。

 

PS. 但也很多人看了很多書,卻沒有改變什麼現實,這是因為─

閱讀主要是會產生意識上的改變,你還需要去實踐,才會產生外在的力量。

例如:看了某些書之後,你的腦袋裡會產生模型,以為世界長得怎麼樣,但其實你還需要實際去和現實互動,去摸出真實世界的形狀。哪邊軟哪邊硬?哪邊有棱角、哪邊有縫隙?

 

然後你才能產生一些作為。

 

不過這個反過來說就是,你會發現,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並不瞭解這個世界真正的樣子。當然......

這也是一種權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