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去沖繩參展很有感觸,因為我發現,我們這個世代要學英文才有競爭力,但下一代需要的不僅僅是英文.....

下一個世代需要的是「跨文化」。

------

我這邊解釋給你聽,我做了一個打卡鐘的App,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總下載量有十幾萬,我也有翻譯日文版本,但下載量卻是“ 0”。

所以我去沖繩參展,主要是想了解“從日本人的角度是怎麼理解這個產品”。去那邊東問西聊了好長一段時間,總算有人解答了我的問題。

原來,「打卡鐘」是「Time Recorder」(タイムレコーダー)沒錯,但他們並不會找這樣東西,他們找的是「Time Card」(タイムカード)。所以你講 "タイムレコーダー" 他們也知道是什麼,但他們有另外的習慣用語。

這就是“文化”,是人們的 「行為」、 「思維」 和 「感受」。

第二次去沖繩,我又交了幾個日本朋友,我們可以直接用英語對話,或者我們可以請翻譯就可以做更細膩的溝通,但你會發現,有些時候他理解的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我覺得看過一篇文章對這種情形有一個最貼切的形容—“你沒有辦法預期對方的情緒反應”;就是,你覺得好笑的時候對方卻感到困惑,或者他該驚喜卻沒驚喜,反之亦然。

日本的文化還算接近,到了美國這一點更明顯。在台灣,微笑是一種友善的舉動,但在美國你對店員微笑常常他根本就不鳥你(有時候我還覺得有一種輕視),而你對陌生人微笑,他還很可能會全神戒備,不知道你這個人想要幹嘛.....

所以有些東西超越了語言,是源自於你和對方完全不同的成長經驗,並不是英文講得好就代表你們能相處得來;說穿了,英語只是第一道障礙,當你穿越了第一道障礙,你就會發現橫亙在後面的是「文化」。

所以下一個世代,需要的是「跨文化」。

「跨文化」之所以重要,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台灣的產業正要從「代工」轉變成「品牌」。

過去的代工時代你只要會講英語,然後去國外參展就可以找到生意;因為對方也是為了他自己的生意想要找到你,雙方英語基本上能溝通,你們就可以合作。

「品牌」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品牌」是要吸引一個原本對你不感興趣的人,讓他開始對你感興趣,從而愛上你,到最後不能沒有你;且在全球化時代,那個人還是個 “外國人”。

這意味著你必須有著和他相同的思考方式、能感受到他感受到的、知道他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然後用他熟悉的字眼whisper,才有辦法吸引他對你的產品投資「感情」。

(並不是一個外國人只因為他會講中文你就會愛上他。)

此外,另一個需要「跨文化」的原因是,這個時代出現了許多超越「國籍的平台」。

舉例來說,當你在 Youtube 上傳了一段片、在 Line 上傳了自己製作的貼圖、在 Instagram 上傳了拍的照片、在部落格寫了文章、在 AppStore 上架了App時,並不是只有你的親朋好友會看到,其實是“全世界”都看得到。

但日本人不會用中文搜尋你的作品、韓國也人不會、菲律賓也人不會,即使你放了英文,也是如此。

(會好一點點,但真的就一點點;就像你也看得懂英文,但你就是不會用英文去 Youtube 搜尋影片 。還有,看 Youtube 的習慣,有的國家的人沒有字幕就不看,有的則是有字幕就看了不舒服。)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作品不被侷限只有自家人接受,那麼你就得放開心胸擁抱其他的文化。

結論就是:

語言其實只是第一關,如果你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寬廣的未來,如何取得「跨文化」的能力將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

 

f256x256.png

 

翻譯小雅(中日翻譯)LINE機器人

我開發的翻譯機器人,用LINE掃描後加為好友,在對話中把它邀請進來,他就會把每一個訊息中翻日、日翻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