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來做一張國小的學習地圖。
小孩剛進國小階段,家長並不知道國小階段的全貌,所以往往不是過於樂觀、想要修改這個修改那個(當然我也是其一),不然就是過於緊張、在太早就進行了過度學習。
等到真正弄懂了小學是怎麼一回事,小孩又要畢業了;經驗沒傳承下去的,新進家長又得自己重新摸索,周而復始,但一件事如果沒有辦法重複,你就沒有辦法去改進它。
所以這邊我以自己小孩已經六年級的過去教養經驗分享,希望能讓新進的家長對小學的階段有個完整的概念,能夠掌握整個脈動。
如果能知道什麼時候該施力、什麼時候放手、什麼時候該避開什麼坑,就能以最省力(包含省錢)的方式,讓孩子在自己身上建立起學習的能力,同時也讓我們的教育體系能夠不斷進步。
ps. 因為整個太長所以分成兩篇,這是第一篇,先依年段理解。
--------------
低年段:
課業量不大、上課也只有半天,時間上最寬裕;也因為處於幼兒園和真正小學狀態之間的過渡,這個階段的重點是:
1.讓孩子不排斥上學
2.逐步建立起學習的基本習慣
(例:學會動靜之間的切換、上課能夠靜的下來、注意力能集中到學習目標上、交代的功課能夠準確完成)
由於這時候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如果家長和老師的要求是一致的,孩子會很快進入狀況。
所以低年段的重點不是課業量或成績高低,而是「把學習的興趣和基本的學習習慣建立好」。
補充:
1.低年級因為時間寬裕,可以多讓孩子進行多方興趣的探索和嘗試,這點到了高年級幾乎就不可能。
2.建議在低年級多帶孩子上圖書館(用圖書館養孩子),除了讓孩子習慣有書的環境,另一方面也因為這種閱讀是「自發的」,不是「被交代的」,可以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
中年段:
初上三年級會發現課業量有明顯的增加,數學也開始有點難度。
所以三年級是一個檻,家長在這時候要多盯一下,看孩子的心理狀態跟吸收能力有沒有跟上,有需要的話就給予適當協助和支持;一旦過了這個檻就上軌道了,家長可以逐步放手,讓孩子練習對自己負責。
至於成績,它是學習成效的一個「反饋」,過度重視或過度不在乎都不太健康。
考試的本質就只是讓你知道哪裡還不會,重點是「把不會的弄懂」。而為了考高分的過度練習,其實會消耗掉後面孩子對學習的熱情。
補充:
1.中年段功課量會開始增加,但仍會有時間做興趣探索,只不過可以慢慢地將興趣集中在一、兩個會長期跟著孩子長大的項目上。
2.如果想要進一步培養孩子的學習力,這個階段可以開始讓孩子練習自己「找答案」,例如用Google搜尋或到圖書館查書。
要留意的坑:
1.進入三年級時,如果孩子還沒有基本的學習習慣(例如靜不下來,或作業都不交),老師在「補強學習習慣」和「課程進度」的雙重壓力下,往往會發生師生關係緊張、孩子出現抗拒學習的惡性循環。
所以務必在低年級時就養成基本的學習習慣,流暢的銜接之下才會有快樂的學習。
2.閱讀這個習慣,一定要在小孩開始使用3C產品之前建立起來,因為一旦開始使用3C產品,要讓再讓他靜下來讀一本書,可就難上加難了。
--------
高年段:
五年級開始課業量會再有明顯的提升,難度也會再增加。所以五年級又是一個檻,家長這時要再留意一下,適當的給予支持和推力,只要跨過了,就會上到另一層軌道。
補充:
1.如果前面階段的基礎有打好,這時候小孩就可以進入複合型的自主學習。
像高年級通常會有小日記或讀報心得,如果有時事性的題目,就可以引導孩子做更深入的資訊搜尋。
(由一個問題延展到另一個問題的開展式學習,且除了Google,YouTube也是一個超大的資訊庫,要善用)
此外除了找答案,這個階段還可以加入「思辨」、「整合」、「表達」的練習,有助於孩子面對將來劇變的時代。
2.另外,老大這一屆由於之前的基礎不夠紮實,老師會再提供很多補強的練習,結果就會變成「高年級有寫不完的作業」。
所以這邊建議是,中低年級的基礎要做好,然後嘗試高年級的課業減量,這樣才有辦法留出給孩子思考的空間;反過來就會是“前面很快樂,後面一路被填鴨上去”。
要留意的坑:
1.盡可能避免在小學階段給孩子智慧型手機。
我看過很多例子,一旦有了手機,只要大人眼睛不在,小孩就會用手機填滿他每一寸的時間。被擱在旁邊的是功課、真實世界的美好,還有對人的尊重。
此外,智慧型手機是一個很私人的“大”世界,在Line和臉書裡,小孩會有另外一個你看不見的社交圈,適逢青春期,網路霸凌、小圈圈、談戀愛將會以非常複雜的方式發展,有時候會失控。
但我也聽過另一個極端是完全不給小孩用資訊產品,結果會是,小孩對電腦一竅不通、完全跟資訊時代脫節。
因此我個人的建議是,讓孩子習慣有資訊產品的存在,但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且平板電腦優於智慧型手機,除了字體較大,也可以將上網限制在家裡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