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經歷小孩上幼兒園的過程,再看到其他新手爸媽的反應,有些事情就更清楚了。

有些爸爸媽媽擔心換老師,有些擔心小孩在混齡班會不適應,有些則為了小孩上小學能夠適應,轉學到該小學的附幼…

我今天突然想通,原來這些事情的背後都是一種"對於改變的不安"

當然,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而實際上,不管爸媽到底做出的是什麼決定,最後從小孩的人生來看,也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小插曲而已。

但你也可以試著從我的角度來理解,我認為這是一個「框架移轉」的過程,也就是爸爸媽媽正在透過事件,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轉移到小孩身上。

所以你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有這樣的現象—

越擔心小孩不能適應的,小孩就真的就越不容易適應;越擔心小孩會沒自信的,小孩就越難建立起自信…

然後反過來再看—

有些爸媽有三四個小孩、又要忙著工作賺錢的,把小孩送到校門口就走了,連陪孩子換鞋都沒有,何況是送進教室。

這種小孩,通常適應環境都很快。

只要從小孩的角度來想你就能夠理解。穿鞋子是你自己的事、進教室是你自己的事、怎麼跟別人相處是你自己的事,你當然可以哭,可是不用太久你就會發現哭也沒有用,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你哭就突然出現來幫你。於是,這種孩子通常都很有覺悟。

這就是我說的「框架移轉」。

當你認為「小孩不能適應」,你出手幫他。而在此同時,小孩也會認知到「爸媽認為我應該不能適應,而且爸媽會幫我」。

而爸媽認為「這是你自己的事」的,小孩也會認知到「這是我自己的事」。

(就像個鏡子般,小孩會實現父母所相信的。所以兩者父母,也都會認為兩者自己認知的才是對的。)

如果你也能看到這個「框架移轉」的過程,那麼你就可以改進它。

方法就是—

在移轉之前,先選擇更好的框架。

以先前的例子,當事情發生改變時,一般人產生的是「擔心」與「不安」;但其實同樣的,你也可以選擇「興奮」或「期待」。

如果你移轉給小孩的,是「興奮」或「期待」。那麼相信他的反應自然會與其他人不同。

我想,這不僅僅是一個事件,而是你也同時傳授了小孩看待事情的方法。

(「事情無好壞,是人定義了它。」那身為爸媽的你,又是怎麼定義事情的呢?)

 


PS.有時候擔心的情緒真的很難消失(尤其是媽媽的角色),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假裝」。假裝成事情就是你說的那樣,然後傳遞給孩子;只要孩子相信,那就跟真的沒什麼兩樣。

(註:我們家的小孩,「獨立」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我也相信他們可以獨立。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