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生平和貢獻」,這本書非常好,我覺得有0~6歲小孩的媽都應該看看,不過已經絕版,可以圖書館借。這不是在講蒙特梭利的方法,而是她的傳記,所以你會看到她發現了什麼。


蒙特梭利一開始幫忙管理一個收容中低收入家庭小孩的托兒所,順便研究小孩的行為和教育。沒多久,這個托兒所聲名大噪,因為這裡的小孩竟然非常有秩序、安靜、愛整潔(會主動打掃)、有禮貌、而且會主動認字,完全沒有人們印象中吵雜、哭鬧、髒亂的樣子。蒙特梭利因而開始出名。


她的觀察總結如下:


1. 0~6歲的小孩,會有不同的階段注意力在不同的事情上(稱之為"敏感期"),例如:材質、大小、形狀、顏色、秩序....,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秩序"(一致性)。小孩有時候會不名所以地哭或發脾氣,大人找不到原因,很有可能就是某東西的秩序改變了。


(她的例子是:一個媽媽批著圍巾,當媽媽彎腰撿東西時圍巾歪掉了,小孩開始發脾氣,但媽媽不懂小孩為什麼發脾氣。蒙特梭利過去把圍巾喬正,小孩就不哭了。)


對小孩一開始學習認知來看,每個東西都有他應該有的樣子(例如圍巾的形狀),所以當那個東西不是那個樣子,他會不知所措。(兒子有個時期非常執著小汽車輪子的角度,他會很生氣輪子扭來扭去,可是我根本看不出來哪裡扭...)



2.敏感期是不可逆的,這個階段過了,就無法回到上一個階段。所以最好把握每個階段,讓他的注意力在這個特性上時發展這個能力,過了就會事倍功半。(順勢而為)而且適當的教具是很好的輔助。


3.小孩最喜歡的是"做事",更勝於玩耍。做事指的是專注於重複做某一件事(例如:把小瓶子裝到中瓶子,再把中瓶子裝進大瓶子....然後不斷重複),在這個狀態下,他會從中得到滿足感,心裡上會變得充實,並自動修補原本偏差的行為。(偏差行為除了一般認為的吵鬧、發脾氣、衝突外,還包含了"自言自語"、跟自己玩耍,也就是"查理&羅拉"裡的"羅倫生"。)


4.把小孩(或學生)引導進入做事的狀態,除了教具,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進入點",讓小孩跟那件事產生聯結。(例如:當動作和音樂的拍子結合時,小孩就感受到"跳舞"的樂趣,進入那個狀態)但進入點沒有一定的規則,須靠老師的現場經驗來導入。進入點,用現在的說法其實就是"建立動機"。
(建立動機又有層次,她的例子是─
在小朋友學會把桌椅放好之後,老師會再次示範把桌椅放好,但這次要小朋友注意"聽",然後讓小朋友"發現"老師竟然能快速把桌椅放好,而且完全無聲!小朋友會非常讚嘆,然後開始練習......哈哈)


5.將孩子導入做事的狀態只能一個一個來,沒有辦法下個口令就讓全班瞬間開始做事。所以說穿了,蒙特梭利的班級經營就是在各別的孩子身上建立各別的動機,讓小孩專注於各自的工作,後整個班級就會處在一個「每個人都在專注做自己的事」的奇特狀態。自然很有條不紊、安靜....


(哎呀!江湖一點訣,說破了就不值錢啦~


如果你覺得有學到東西,請自動將款項轉帳以下帳戶:
玉山銀行 南京東路分行 戶名: 鍋鍋       


 3Q~)



最後要提的一點,很多人以為蒙特梭利是不會罵小孩的.....錯!


蒙特梭利還遇過在責備小孩的時候被家長糾正說:「蒙特梭利方法不是這樣的!是不應該責備小孩的!」


當場,蒙特梭利臉上就出現了三條線和內心幹譙的OS聲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