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中秋晚宴回來之後,上床時和老婆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當下老婆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小校竟然是以一種他完全沒想象過的方式在運作。

(例如:師生關係之緊密,老師幾乎可以叫出全校學生的名字。但反之行政作業就不那麼嚴謹。在一般學校,學生要借球必須向體育器材室借,在這裏卻是直接就拿去玩,而且還有腳踏車、滑板車....)

當然這些是正面的,但是老婆的感受很複雜,所以裡面應該也包含了一些擔憂,至於到底是什麼,老婆還來不及說清楚就失去意識了.....呼嚕...呼嚕.....(看來憂慮的部份應該是沒那麼多啦。)

連我的老婆都免不了會有擔憂,我想我應該再把一些細節講得更清楚,這樣後面的家長就比較不會無所適從。

小校,代表的意義是"非主流學校";大校則因為人數多,自然就是主流。該選擇主流學校還是非主流學校,你必須先了解這兩個之間有什麼差別。

大校因為家長人數多,涵蓋的範圍也大,學校的經營必定是以滿足"大多數"家長的需求為目標,所以基本上進入大校,家長會比較放心,因為你的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不會跟大環境差太多。(例:大部分家長重視課業,所以大校的老師勢必在課業上不會放鬆的太離譜。)

但大校也有大校的缺點。因為大校要兼顧眾多不同的家長需求,所以會分散掉各種資源。例如:一所以躲避球隊聞名的學校,背後的意義其實是-你的小孩很多時候體育課的空間必須優先讓給球隊練習;如果一個學校是以各種社團出名,那你就要想到-很多時候班上會因為太多學生去參加各種比賽,以至於課業進度上出現落差。(所以如果你的小孩要進大校,就務必要成為那個學校特色的一份子,才會享受到那個資源,而不是被犧牲掉的另一群。)

了解了大校的優缺點之後,接下來就是小校。

當你選擇了小校(非主流學校),你一定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將來會不會競爭力不夠?」

這個問題有它的道理,而且你不能迴避,因為客觀的現象是-

「鄉下地方最多小校,空間大、空氣好,小朋友個個身強體壯。但最後這些學生高社經地位的不多」。

因此除非你能解決競爭力的問題,不然你就得面對你的小孩將來可能社經地位也不高的焦慮。

關於競爭力討論的部份,因為太長,所以留到最後再說,這邊先做一個簡單的結論-

如果你對孩子的未來已經有明確的規劃,那麼,小校所特有的彈性、師生關係和環境空間,就是非常好的資源。

反之,如果你對孩子的未來還沒想清楚、或不太有把握,那麼大校就會比較適合你。這會讓你不那麼焦慮,你可以跟著別人做就好,或者先看看別人怎麼做,再決定自己怎麼做。

所以不是單純的大學校比較好,還是小校比較好。這得看你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還有你的策略是什麼。

-------------------------

接下來我要分析「競爭力」這個問題,這需要花點時間,如果你還有空才繼續看下去吧。

一般家長提到競爭力,最先想到一定是成績和文憑。但其實事情已經沒有這麼單純,因為你會發現,現在碩士也很難找到工作。就算你是台大畢業的,也不見得佔得到便宜,因為還有一堆從國外留學回來的。

照這樣下去,難不成每個小孩都得花重金打造頂級桂冠,才能出頭?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目前台灣正處在一個轉型的過渡期,正要從一個"技術"為產業重點的國家,要轉變成一個以"內容"為重點的國家。(在教育上則是要從"菁英教育"轉變成"百花齊放"。)

對之前的製造業、金融業來說,學歷就代表了技術和專業。但這兩大產業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雖然這兩個產業不會消失,但比重下降的結果,就是一堆高學歷的人才找不到工作,不然就是領著吃不飽的薪水。

如果技術不是重點,那什麼才是呢?

從iPhone潮看來,那個東西就是"內容"。內容代表了設計、感受、體驗、文化、行銷、服務.... 這些是才是蘋果的核心,至於生產、製造、出貨這些"高技術"全部都已經被外包到其他國家。

所以如果你還想靠著學歷吃飯,那你就要有跟著這些產業往新興國家移動的心理準備。

再講得具體一點,對一個藝術家來說,畫畫只是一個手段,是用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方法(他也可以選擇用雕刻表達),但"內容"才是他要表達的靈魂。(同樣的道理,賈博斯不會寫程式,也不懂電路,但他透過其他人把他腦子裡的東西表達了出來。iPhone這個"內容"才是賈博斯的價值。)因此我認為,如何在孩子身上建立起"內容"競爭力,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大致上,想要增加"內容",就必須「增加孩子的人生體驗」,讓他多方嚐試,但同時也要拿掉他生命中不必要、卻又佔了很多時間的東西。

因此我的策略是-
讓孩子在小學階段盡可能不要補習(當然功課還是要顧好),不要學才藝(尤其是要花錢、又有一堆比賽的那種),然花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自己去摸索這個世界,發現自己喜歡什麼、發現自己的才能。

等到才能冒出尖了,我們再砸錢強化它直到世界等級。
(基本上這就是蘭徹斯特的以小博大,單點突破法則。)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現在兒子就讀的小學就再適合不過了。

如果就讀非主流小學,還是會讓你焦慮,也許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在歐洲(例如芬蘭)的某個小學上學(歐洲很多這種非主流小校),然後要培育出世界級的競爭力就不是那麼難理解了。(關鍵的是你的思維裏要先有「世界」,而不是只有台灣。)

不過這邊還是要強調這是我的個人策略,不見的適用於你。(例如我每天會花時間看小孩的功課,但如果你沒有時間,那我的方法用在你身上就會有問題。)

希望這段文章也能夠幫助你釐清心中的困擾。

ps. 我不是說完全不用學歷,而是未來大學畢業已經是個基本條件;另外外語也要學好,這個時代真的世界是一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