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世界是圓的,世界就是圓的;你相信世界是方的,世界就是方的。


「事情無好壞,是人定義了它。」所謂的價值觀框架,就是你怎麼定義你看到的世界。
當老鳥不做事把事情都推給你的時候,有人會很生氣"她就會仗勢欺人!",
但也有人心中高興"我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畢竟你怎麼會把事情交給會搞砸的人?"
所以一件事到底是好是壞,其實很難說。


由於價值觀框架存在於內心底層,是人格的一部分,就像放牛的小孩怎麼數就是少了一頭牛
(因為那頭牛在屁股下),絕大多數人一生很難意識到框架的存在。
下面是一些例子,有助於釐清你的框架長什麼樣子:


你認為人人平等?還是某些人是比較優越的(例如:有錢、高學歷、高社會地位)?
你認為公司是在壓榨員工?還是認為公司是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你認為長時間工作才是認真?還是認為這樣是無效率?
你認為取得學歷重要?還是認為應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認為生氣應該發洩出來?還是認為生氣表示你來不及把事情想清楚?
你認為人就是應該要結婚?還是認為人根本不應該不結婚?
你認為有錢可以讓事情變好?還是認為有錢是可恥的?
.........



框架的平面化效應


原本立體的事情,在框架的作用下,人的所見只剩下了平面,
就像一個人說硬幣明明就寫著10元,另一個人卻堅持硬幣上的是人頭,
兩個人都相信自己是對的,兩個人也堅決相信對方是錯的!
根據經驗,這兩個人很可能為此對立一生,老死不相往來,
實際上,的確也沒有任何法能讓其中一人看到彼此眼中所看到的...



框架 => 感受 => 行為 => 命運


除此之外,框架還決定了每一件事情發生後,你的感受和反應是什麼。
當機車騎到一半拋錨,而最近的機車行在一公里外,
如果你的感受是"可惡,那麼遠,而且還要被敲竹槓!",
那麼很大的機會是這接下來的一天,就像連鎖反應般,你還會遇上更多不順的事。
更糟的是,如果你的框架會讓你對大部分的事情會產生負面的感受,
那麼你這一生就會活在憤世嫉俗或唉聲嘆氣之中,
即使你很有錢、老婆很漂亮、兒子很有成就,任何外條件的改變都不改變不了這種情形,這是一種命定。
相反的,也有人的框架讓他解讀所有事情都是美好的,
因此他對人很好、少有負面情緒,身邊的人都喜歡他,一生活在這種正面循環當中,
老一輩的人會說這種人是"有福氣的人"。
所以框架實際上會支配人的一生,而且會在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傳給孩子。



框架的建立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孩子本身並不知道如何對事件做出反應,
像當孩子初次打破杯子的時候會愣住,然後看父母的反應才決定他要不要哭,
如果父母的表情出現生氣,孩子就在心裡建立起 打破杯子=做錯事 的認知;
如果父母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那打破杯子=只是一個會發出聲音的事件,沒有好壞。
在常見的教養例子,父母會對成績沒那麼好的弟弟說:「你哥哥那麼會念書,你怎麼都不學他?」
這個過程中父母就傳達了1.會念書是好的 2.哥哥是比較對象 的預設框架,並形在弟第心裡形成認知。
認知隨著事件重複發生、重複驗證就會逐漸硬化,最後成型為價值觀框架。



有些價值觀比較容易察覺,但有些價值觀卻不容易被發現,例如:對婚姻的態度、對金錢的態度、對人際的態度、面對壓力的態度、對競爭的態度、對挫折的態度、對情緒處理的態度...


簡言之,父母怎麼面對他們人生遇到的問題,很容易就會形成孩子價值觀的底;
父母沒有解決的問題,孩子大了也容易有相同的問題。
(像父母家暴的,孩子長大後就容易變成施暴者或吸引到施暴者)


所以教養孩子的關鍵,就是父母把自己的人生過好。
父母要先想清楚自己的人生(自己想要什麼?為什麼?自己的好惡從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並重新檢視內心深處的每個價值觀,找到比較好的框架來取代原先的,
之後在長時間的相處下,將這些傳給孩子。


這些以父母親經歷和思考過後的基礎,經過一代一代的用心改進,才真的是「讓下一代更好」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