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銀行辦事時,看到一本雜誌的標題是「被出賣的世代」。

 

嗯,這個問題我有興趣,所以就稍微翻了一下。因為如果你敢下「被出賣的世代」的標題,那就表示你了解"他們是怎麼被出賣的"。

但很遺憾的,快速瀏覽下我並沒有在雜誌中找到「他們是怎麼被出賣的」的答案…(也有可能是我沒有仔細看的關係,如果你有看到,可以跟我說。)

 

我很失望。(應該說非常失望.....)

 

因為這表示,每個人都只是在為眼前的問題爭得你死我活,卻沒有人說得清楚「台灣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一個也沒有…

 

如果連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那社會的這麼多能量到底是要帶我們去哪個方向?


沒有,所以各方拉扯之下的唯一結果就是「空轉」。

 

好吧,既然沒有看到其他能人,那我就來當第一個。讓我告訴你存在台灣的到底是什麼問題─

 

「金融海嘯」、「全球化」、「貧富差距」、「資訊(資源)階級差異」、「缺乏產業發展策略」、「教育策略錯誤」。

 

以上就是我們所有遇到的問題。這裡面有些是外因、有些是內政,而且各個因素環環相扣,接下來我就一個一個講給你聽。


(這裡面沒有「中國結」,因為中國結只是所有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的導火線。)

 

先從大環境講起─

 

現在所有看到的社會憤怒、你身上的憤怒,你認為最大的罪魁禍首是政府,其實,你怪錯人了。

 

真正的元凶,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金融海嘯之後,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全球經濟發展遲緩),台灣的出口受到重創,也因此台灣的經濟每況愈下,還導致「無薪假」的發明。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的大環境問題,所以你看2008之後政府每開出一帖藥方,沒多久就失效;例:發了消費券,但經濟沒好轉;鮭魚返鄉、央行利率調降,結果回流的資金進入房市,導致房價飆漲…

 

除此外,美國為了挽救經濟衰退,采取貨幣寬鬆政策(大量印美元),導致了美元貶值;但台幣又沒相對升值(要保護出口產業),結果就是油價、電價上漲,然後引發了台灣所有的內部物價上漲,民不聊生。

 

所以你占據馬路幹什麼?占據捷運站幹什麼?如果你了解這裡面的因果關係,你該占領的是當初那些領高薪的華爾街「金童」和高階主管的家,因為我們到現在還在為他們那時候開的名車、住的豪宅還債…

 

金融海嘯還只是一個事件,但在襲擊台灣的風浪裡,還有一個更大更洶湧的暗潮,就是「全球化」。

 

說到全球化,你感受到的是製造業外移。這導致了台灣的失業率上升、工作機會減少,產生了「派遣制度」,並開啟了「低薪時代」。

 

不過,沒有那麼簡單。全球化產生真正的影響力是「資本自由化」,也就是全世界的金錢就像所有的河流突然被打通,開始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快速且大量的流動。

 

而這巨大的金錢流的起伏變動,足以讓一個國家快速繁榮,也足以瞬間摧毀一個國家,威力不下於核武。


(所以這個時代的戰爭,已經從「武器戰爭」時代進入了「經濟戰爭」時代。美國最畏懼的,不是中國的核武,而是哪天中國在市場上大賣美國的國債…)

 

「淩志汽車與橄欖樹」這本書解釋得很詳細(實際上,這本書應該出小學版,然後列入國民教育),全球化時代之後,所有的事情都不再像之前那麼單純—


不能只考慮政治,你還得考慮經濟;不能只考慮武力,你還得考慮經濟;同樣的,你不能只考慮環保,你還得考慮經濟…

 

沒錯,全球化真正冒出來的就是足以和「政治強權」相抗衡的「經濟強權」這股新力量!而這又接著引發了另一個大問題—「資訊階級化」。

 

在全球化過程中加劇的「貧富差距」現象裡,越有錢的人越善於使用資訊來強化自身的經濟力量;而越窮的人越陷入資訊取得的缺乏,而陷入弱勢不得翻身。


(例如,有錢人會閱讀商業雜誌、消息,迅速作出對自身有利的調整;而學歷、收入雙低的弱勢者,就連原本靠讀書翻身的唯一通路,也不復存在…)

 

所以近10年台灣的很多社會衝突,其實源自於「資訊的M型化」,更準確地說,是「經濟資訊」的M型化。
用白話來說就是—「懂經濟的是一群人,而不懂經濟的又是另一群人。」

 

而經濟強權時代不懂經濟,就跟舊時代不識字是一樣的。所以古時候造反的是「農民」,而這個時代反抗的則被稱為「民粹」。

 

(但這是不公平的,因此過去我們透過教育讓每個人識"字",下一代的教育則應該教會每一個人懂"經濟"。喔,還有"全球化"。)

 

前面講的都是大環境,很多事情的發生我們其實是無能為力的,但接下來兩個則是內政問題,也就是我們自己做錯了一些事......

 

第一個是「缺乏產業發展策略」。

 

台灣的經濟發展奠基於兩次重要的產業政策,一是「家庭即工廠」的代工出口時期,二是從美國引進半導體技術所開啟的「電子產業」時代。但之後,我們就再也沒有長期的產業發展策略。

 

發展生技產業、兩兆雙星、文創產業、觀光業、產業轉型、發展品牌…...這些你都聽過,但你說說看,我們真正在執行的是哪一個?

 

什麼都做一點?那最後就只好一事無成。

 

產業發展策略很重要。

 

你必須先決定要發展的產業是什麼,你才能決定你的教育系統要生產出什麼樣的人才;
而產業的市場規模,決定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
產業的競爭力強度和持久度,決定了你可以給人民什麼樣的社會福利和生活保障;
最後,產業結構還決定了你能不能完全擺脫核電…

 

所以產業發展策略之於國家,就跟你決定要做什麼工作來賺取家庭收入一樣,而這個職業往往也決定了你未來變成什麼人和過什麼樣的生活。

 

好了,現在你可以說說看,我們到底應該傾全力發展什麼產業?

 

不知道?沒關係,但是你要很認真的想。因為我們現在的處境,正是十年前沒想出來的代價…

 

最後一個大問題,就是「教育策略錯誤」。

 

你覺得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薪水低?答案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大學生,但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工作機會。

 

這現象的一個原因,是前面說的「產業策略」的問題。你沒有先創造讓大學生能夠派上用場的產業,各系所卻拚命地生產畢業生…  這就跟蔬菜、水果生產過剩,結果賣不到價錢的道理一樣。

 

另一個原因則是,"為什麼我們要生產這麼多大學生"?

 

原因你不記得了,但我後來想起來,當初的目的是要「去升學主義」、去「菁英化」。

 

我還記得當時讀過一篇推動教改的人的文章,他認為升學主義導致「考試領導教學」,所以應該讓教學正常化、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透過廣設大學、開放技職學院升格,讓大學學歷不再稀有,預計可以降低升學壓力,「當文憑不再值錢,人的個別價值才會得以展現」,這是我當時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我當時的感想是—「這個理想很好,但是這樣做好像會有問題……?」,不過不試試看怎麼知道?

 

嗯,這麼多年之後,我終於得到答案—

 

原來這樣做真的會有問題,而且還是個大問題!

 

所以我並不怪當初推動教改的人,因為當初他們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不要繼續在變了形的教育體制下扭曲成長」而做了這些政策決定。但現在也該是時候總結錯誤,從裡面學到的經驗然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了。

 

教育問題到底該怎麼解?

 

我覺得徵結還是在於「你要先決定長期的產業策略是什麼?」。

 

你必須先讓每個人畢業了都有工作可以做,他的人生才會有希望。如果畢了業卻始終找不到工作,這個人的人格怎麼有辦法建全?

 

所以教育制度必須跟產業發展策略結合,不能單考慮教育的理想狀況。

 

而其中,幾乎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你要解決升學壓力、想讓孩子在適性的教育下成長,整個關鍵的解不是從教育體制下手,仍然在於我們所選擇的「產業結構」!

 

如果你的產業只需要理工人才,你要學生不補理化、數學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畢業後的工作需要使用到你的生活經驗,那父母怎麼會不讓孩子走出補習班、走出教室呢?

 

你的產業結構越多元,越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那麼自然就越有可能讓孩子適性發展。換個方式說,如果畫畫能當飯吃,當小孩在課本上塗鴉時,你又怎麼會巴他的腦袋瓜子?

 

而這個理想要達成,得靠所有人幫忙。除了政府在政策上的協助,我們還需要更多人勇於嘗試不同種類的創業,去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畢竟,如果每個人只等著別人給你工作,工作怎麼會憑空冒出來....

 

好了,我說完了。

 

為什麼我要花這麼大力氣把這些東西寫下來呢?

 

因為我發現台灣已經出現人才斷層!在全球化之後,所有的問題都變得環環相扣,光從單一面向要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需要更多跨領域、能夠整合不同思考面向的綜合型人才,才能夠看到問題的全貌,進而去解決它。

 

也因此對於每一次的衝突、憤怒、指責,我都可以體諒你的感受,但如果你也能夠稍微停下來,花一點點時間用在厘清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再把能量用在推動讓事情進展,我相信台灣一定會變得更好!

 

再說一次,「反對很容易,但要提出實際可行的解決辦法很難」,所以真的需要你的腦袋一起來幫忙…

 

Please give me a brain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