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讀書會,有媽媽分享「競爭力在窗外」這本書提到"因為校外教學的活動變多,小孩的作文能力也跟著變好了"。

對於這個說法我特別印象深刻,原來,參加活動跟作文能力之間竟然有關係?

可是後來想想,咦,還真的是這樣。

你有出去玩、有遇到事情、有感觸,當然就有東西可以寫;反之,待在教室哪也沒去,除非你的想象能力很強,不然你怎麼變出東西來寫?

以前作文課對我來說真是痛苦!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了。

因為「寫作」這件事,是源自於你先對某些事情有"感觸",然後才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

但是我們學作文的方式卻是先"訂了一個題目",然後要你去寫出東西來。於是可想而知的是—

除非這個題目你之前剛好經歷過,或有思考過相關的問題,否則,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所有你能想得到的句子串起來",如此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作文」這麼令人痛苦!

不信的話,來,這些題目給你寫—

「人生後半場」、「美好的婚姻」、「更好的台灣教育制度」、「台灣的歷史定位與國際地位」、「北韓遊記」…

每個題目你有兩個小時可以寫,寫完之後拿給身邊離你最近的人,請他給評。

喔,我聽到你的哀嚎了!哈哈哈哈⋯

所以我們一直把「作文」這件事的重點搞錯了!

作文是一個必須先有「體驗」和「思考」,讓事件在心裡面發酵,等到感觸滿溢出來時,才用文字去做一個「輸出」的動作。

但是我們學作文,在學什麼呢?在學「輸出的技巧」。也就是,"用了什麼什麼技巧之後會有什麼什麼樣的效果"⋯

但是你有沒有看過—「用了很多特效,但是很難看的電影」?

因為沒有"內容"。

那你有沒有看過—「什麼特效也沒有,但是卻讓你很感動的影片」?

因為"影片的靈魂跟你的靈魂產生了共鳴"。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是去「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並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因為這些,才是把他靈魂裝滿的一個動作。

滿了之後,他才會需要輸出的"技巧"。

(當然,文字只是一種輸出方式。繪畫、舞蹈、音樂、設計⋯也都是輸出的不同形式。

有個小提琴家在上台前發現自己常用的琴壞了,結果改用一把普通的琴,一樣拉出滿堂喝彩時說:

"因為,音樂不是來自於樂器,而是流自音樂家的生命。" 

 

所以,記得沒事就多問問孩子"他對某件事情有什麼看法?"、"某場經歷(電影、音樂會、畫展、旅遊)他感受到什麼?",支持他的感受、鼓勵他有想法,並練習表達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