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資訊的便利,西方競技型武術在鎂光燈下逐漸變成潮流,而受到衝擊的中國傳統武術則是茫然了好一陣子,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問了一位學合氣道的學長問題,他的回答才讓我豁然開朗。

這位學長快六十歲,我問他他這個年紀都在想什麼?

他說“就在想退休,可是又不能真的完全沒事做;年輕的時候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到了這個年紀就不再真的能夠提起你那麼大的興趣。”

他“之前有練劍道,但年紀大後真的沒有辦法再這麼激烈,後來接觸了合氣道,又看到前輩升到四段還在參加升段考試,想想自己只要持續練習,從一段升到四段也是個可以企及的目標,做起來挺踏實的,生活也有個重心。”

就是這段話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東方武術和西方武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

西方武術是建立於「舞台」之上,而東方武術則更是一種「寄託」。

所以你會看到東方的老人,往往老時還是沈浸在武術中自得其樂,但西方拳王在失去舞台之後,往往難敵空虛和失落,跌宕起伏之後人生以淒慘落魄結尾的比比皆是。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我覺得跟東西雙方在歷史中發展出武術的環境有關。

西方的武術比賽很早就和舞台結合,像西方人很願意花錢去看體育比賽(大聯盟、NBA都是),這就造就了體育明星這個行業,意思是,如果能在比賽中獲勝,你真的可以靠武術吃飯、甚至發財。

但中國武術就沒有這個環境,沒有常態性的比賽,你是沒有辦法單靠技擊過活的(除了保全行業)。

所以過去東方武術家的生存模式是—“先打敗一個已經成名的武術家,取得名氣之後就能收到比較多的學生,然後靠學費過活。”

但即使照這模式走能成功的人還是不多,大多數時候,武術家仍然不是一個可以謀生的行業,所以我們很習慣看到像電影「功夫」裡的場景—

一個平凡的裁縫師,其實是洪拳高手;或者普通賣麵的老闆,但一收攤就變身形意拳老師。

在東方,你再能打還是抵不過現實,你得有個職業才不會餓死先。所以,武術在西方是一種「謀生工具」,但在東方它就是「生活」本身。

這意思是,西方看武術是以技擊論英雄,而東方對於武術的觀點則有更多面向。

舉例來說,全世界最多人練的中國武術是「太極拳」,最受歡迎的日本武術很可能是「合氣道」。

只要稍微練過傳統武術,你很容易就會用輕視的態度看這兩種武術,因為它們離實戰其實有點遠。

但你要仔細去想,為什麼脫離技擊目的的這兩種武術會大受歡迎呢?

答案是,雖然大家喜歡看武術比賽,但還是當觀眾就好,很少人學武術是想要自己去打到頭破血流。

以實戰為目的的武術,只能招到十幾二十歲的弟子,因為只有這個年紀定輸贏勝過一切;而一個練起來舒服、優雅、不那麼激烈的武術,從三歲到一百歲範圍內的人都可以來學。

所以當初楊露禪應該也沒有想到,他為了滿足達官貴人的需求把剛猛的陳式太極拳一改,竟造就了後來太極拳桃李滿天下、還飄洋過海的輝煌。

植芝盛平生於明治維新之後,那是一個刀劍不敵槍炮的時代,古技擊武術正走向沒落,他去掉原柔術裡的致命技法,合氣道於是變得優雅,連女孩子都想學,最後也是飄洋過海,被史蒂芬席格介紹給西方世界。

所以,傳統武術仍然有它獨特的價值,並不是西方眼中"能打/不能打"二分法的簡易歸結。

它其實是個有多面向的文化體,例:它的美感吸引人、它創造了不致受傷,又可以較量的互動方式(推手)、它會讓你探索自己的身體、它會讓身體變健康,或者,有時候你也說不上來....反正它就是很有趣。

它蘊藏的價值觀,讓你不至於太偏離人生常軌,而且它會陪你到老,成為一種寄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