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孩的學校正在評估轉型成為IB(國際文憑課程)的實驗學校, 我昨晚研究了一下,我的看法如下:

 

IB 其實是設計給第三文化小孩的, 也就是像外交官或跨國企業的高階主管, 因為他們本身工作必須在國家之間移動, 所以需要能夠在不同國家之間銜接的教育。

 

它整個需求跟教育目標和一般家長是完全不一樣的。 它就像是程式語言裡的JAVA, 目的是跨平台, 但必須犧牲很多東西。

 

像最大的差異是, 第三文化的小孩本身會有文化認同的問題, 他們被迫沒有「根性」, 沒有一個國家是他的家。 但我們一般家長跟學生卻是要從台灣走出去,是以台灣為根。這兩個需求完全不一樣。

 

此外,IB要在同樣的時間裡塞很多的東西, 這裡面會有兩個問題-

 

1. 它整個是沒有時間讓學生進行性向的探索, 學生很早就被迫要選定大概的方向。( 它的目標是培養通才,也就是什麼都懂一點但不深入,沒有訓練技術人才的選項)

 

2. 它的目標從一開始就鎖定國外大學, 你如果中途退出就會變成四不像,銜接和就業就會是個問題。

 

這東西發展於西方, 跟大航海時代西方在全世界擁有殖民地有很大的關係, 那是一個完全以西方為主體的課程,適合西方國家但不太直接適合台灣, 因為我們沒有相關的支持系統。

 

反過來看更清楚, 如果我們跟其他亞洲國家聯合發展自己亞洲區的IB, 我們學生在亞洲區流動會更為適合, 但歐洲國家學生要加入這個亞洲區的IB的障礙跟代價就可能太高。

 

所以IB其實不是一個適合多數家長的選項,而是專為本來就在各國間不停移動的那個族群所設計的。也因此不是課程裡有"國際化"這個關鍵字的東西就是好,一定要再去看自身的條件和需求才不會掉下懸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