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點感觸,才想起來之前有一個關鍵點我沒有交代—

「適性教育」要行得通,一定要搭配「國際化」。

 

原因在於,教育跟就業市場有正相關。如果是一個封閉型(例:韓國)或太小(例:台灣)的就業市場,那學歷越高肯定越值錢。所以升學主義不是因為人們頭腦壞掉而狂熱,而是因為它非常實用。

 

我堂哥的小孩一路從小學補習到現在進入建中,連學校流感停課家長都會聯合起來抗議。相對於此,如果你讓小孩走不一樣的路,你必須要很有自信能更勝一籌,不然你會很難抵抗那種焦慮。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越接近高年級或國中就會越向升學主義靠攏。

 

所以,要走適性發展的路,真正的關鍵在於國際化。也就是你必須從一開始就鎖定國際就業市場,而不是在國內找工作。

 

舉例來說:日本目前急缺IT人才,同樣是程式設計師,在日本的薪水是台灣的三倍,扣除掉基本生活費用,在日本工作存錢的速度也是台灣的三倍。而這工作跟學歷關係沒有太大,據說廠商直接說:「日文不用太好,只要英文能溝通就好,有多少人我通通要。」

 

所以小孩到日本當工程師,收入很可能比在台灣當醫師還高,如果他有這方面的興趣。只有國際化才有辦法打開小孩更寬廣的世界,適性教育才有辦法開花結果。如果談適性教育卻沒有談國際化,其實就只是理想主義,實務上很容易就被邊緣化。

 

國際化不見得花費很高,但父母肯定要下功夫。國際化不是旅遊,而是你要和其他國家產生連結,知道另外一個國家的需求,還有人們的生活行為。有的人每年去日本旅遊,可是他不見得知道怎麼樣找到日本的工作、還有日本社會對外國人的態度。

 

所以國際化是要跟它的整個社會產生連結。比較深的方法是去當地生活或唸書,但如果沒有辦法負擔,另一個便宜的方法就是網路。現在臉書可以找到很多在國外生活的台灣人,他們通常會分享很多當地相關的資訊,這是一個很好的進入點。不過這畢竟只是一個媒介,下一步仍然是要和當地人建立起連結,這都需要花很多功夫。只是如果家長真的要走適性發展這條路,這一切都值得,因為真的有更大的世界在那邊。

 

以我老大為例,他很喜歡畫電玩人物,他在網路的論壇上也累積出聲量,也交到一位馬來西亞的好友。加上我在Twitter上看到有日本網友用3D做類似的事情,所以我把這兩者連結,孩子未來出路肯定沒問題。就算其他以前的同學拼命補習,我也不會焦慮。

 

所以這是關鍵,不是單純的理想。

反過來說,如果適性發展沒有讓你看到孩子的路,那麼往升學靠攏也是對的。這不是一個只有對錯的答案,很可能兩邊都是對的,但適合不同的人。

而這兩種型態的整合,才會通向台灣教育真正的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