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為年紀真的到了,最近特別有感觸,所以想把傳統武術的最後一個面向「內功」寫下來,讓後面來的人對於傳統武術有一個完整的理解。

內功某種程度就是氣功,但可能因為我沒有辦法禁欲 ,所以我始終沒有辦法練出完整的炁。但這麼多年下來,的確我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度也是有提高,所以我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到目前為止我自身的經驗。

首先,氣功其實跟大腦的狀態有關係 (詳細可以看李嗣涔相關的研究)。

大腦因為接受來自身體所有的訊號,但不見得能應付得來,所以它只會專注重要的部分,然後忽略大部分的訊號。(例如你忙到忘記吃飯,就是大腦忽略了餓的訊號。)

所以基本的原理就是:

如果你能夠讓大腦不要那麼忙,能安靜下來的話,那它就空處理更多的訊號,也就是你能夠感受、甚至控制身體更多細微的變化。而讓大腦靜下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靜坐,或者站樁。

只要簡單地練習過,你應該就可以讓手部發熱。原理很簡單,一般時候人都會有無法察覺的緊張,如果你有辦法察覺到然後把它放鬆,那麼血液就會流的比較順暢,自然就會發熱。

如果大腦能夠再靜一點,你就能感受到身體內整體的變化。舉例來說,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間裡休息時突然有人把燈打開,你的身體會整個都發生變化,感覺可能有點像受到驚嚇,從大腦到內分泌整個都不一樣,好像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

這些感覺一直都存在,只是平常被你忽略了;只要經過練習,你就會越來越熟悉身體的各種「狀態」。(例:在感冒的前期就知道自己快生病了。)

接下來,你會發現除了真實的環境會造成身體的反應,用「想像的」也會。例:不用真的開燈,你只要想像有人要開燈,你就會發現身體開始有準備,一種緊張的前奏;或者你想像現在你光溜溜在冰天雪地中,你就會感受到身體開始準備對抗寒冷…

這也就是說,因為大腦先前有過應對某些刺激的經驗,所以已經有模組會觸發身體一連串的反應。這個東西在武術上就被稱作「意」。沒錯,就是形意拳的「意」。

其實不限於形意拳,但是形意拳特別練單招、也就是一個動作重複做,所以大腦會建立起模組。你可以試試「想像」打一個劈拳,你會發現你身體的某些肌肉會準備好要收縮,血液的分配也會改變。而這些身體整體變化的感受古人就稱之為「氣」。

所以,武術裡的氣其實就是一種「對身體的感覺」。

(80%是這樣,像「氣沉丹田」是橫膈膜下降的感覺,而不是真的熱氣要跑到丹田;另外有20%的情況則是真的指有具體明確的生理反應,例如皮膚跳動、具體的熱氣等)。

理解了「意」和「氣」指的是什麼,大概拳經裡面講的都能夠理解。例:「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就是大腦從開始想做某個動作、經過各部位身體的準備,最後真的把動作做出來。

但這句話其實是廢話,因為一般時候人做所有的動作都是這樣的。所以應該反過來問:「什麼時候意與氣會不合?」

答案是,像撲空的時候,你已經使出全力,結果半途大腦發現情況不一樣,但來不及了…

另一種情況是站樁或靜坐的時候,你的左腦告訴自己什麼都不要想,但你的右腦在煩惱著擔心的事,身體同時要準備兩個以上的狀態,就會出現頭暈或內息亂七八糟的情況。

總的來說,人大部分的時候大腦想的和動作是一致的,但大腦同時也處理很多瑣事,所以身體的狀態並沒有配合的那麼精細。不過有一種時候,可以讓大腦不那麼忙碌,然後讓身體的狀態配合的比較好,那就是大家知道的「太極拳」。

我認為太極拳的目的其實不是技擊,因為他的原型就是太祖長拳,把動作放慢並不會更有技擊效果;也就是說,之所以產生太極拳,其實就是為了探索意和氣的這個領域。

(另一個同樣道理的是八卦掌。

年近五十以後我發現身體越來越不靈活,很多肌肉失去了彈性,可能還有些沾黏,所以我每天都會做一些拉筋、伸展的動作;後來我發現八卦掌的動作特別適合用來拉伸肩背部分的肌肉,提升肩關節的靈活度。

所以我認為八卦掌也不是為了技擊而設計的,最初應該是伸展操,只是後來董海川把它拿來當武術。)

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共同點都是把動作放慢,其實只要把動作放慢就會產生氣感,形意拳也可以。

道理很容易懂:你要做一個動作,你大腦知道要怎麼做,你的身體就會為這個動作做準備;而且因為你不急,所以你的身體就會給你準備一個放鬆的狀態,心臟打出的血量也會比較多,身體就容易發熱。

形意拳本身是快動作就沒有這個效果,只有劈拳本身技擊效果不太實用,就有人把它發展成慢練,於是就產生了一種說法是「劈拳是用來練氣」。

另外一個是,「如果慢練,慢到最後靜止呢?」,結果發現靜止也可以,只要大腦對那個動作有預期某種狀態就可以。所以最簡單的站樁就是想像胸前輕輕抱一顆大球,那你的身體就會準備好那個狀態;然後你可以改變想像那個球變冷或變熱,那你的身體狀態也會跟著改變。

所以站樁不是只能抱球,基本上什麼動作都可以,三體式也可以、虎撲也可以,但形狀要稍微圓滑一點,要曲不曲比完全伸直血液比較通暢。然後你可以嘗試不同的動作,不同的姿勢、不同的想像,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到這邊為止就是整個內功大概的樣子,大致上就是去更細微地感受並嘗試控制身體的內在世界。

當然這還是我只能到達的粗淺世界,這後面還有另外一層神秘的世界,就是練出氣或查拉克(瑜珈的說法),甚至到通鬼神。但我自己沒練到就不能說亂說。這邊只是分享我到目前為止的體驗和理解,讓後面的人有個方向。

最後我必須再強調,傳統武術的五個面向(技擊、表演、勁的探索、內功、文化)都是各自獨立的,內功有深的體驗不代表你能夠實打。也不要再嘲笑誰花拳繡腿,因為把武術表演得漂亮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很會打的人反而辦不到。

先搞清楚是哪個面向裡,然後再比較才有意義,別再叫松鼠跟麻雀比游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