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了,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研究「跨文化族群」的議題 —

在國外生活的人其實是自己一個族群 (我稱為「跨文化族群」),也就是生命經驗已經和原生國不同,但也不同於居住當地的人。但這個族群通常很難自我察覺這點,也因此常遇到不明所以或有口難言的問題。

跨文化其實是換系統(包含價值觀),這是牽涉非常複雜的一件事,尤其是有小孩的,很多事情後來都超過原本家長期望的。因為家長原本的期望是基於原生國的價值觀,但跨文化時整個系統都不一樣了,原本的比較基準也不見了,很多時候是無所適從的。

以我家族的同輩為例,當初為了追求更高的職位到了外國工作,但對台灣其他家人而言,「她」已經跑出大家熟悉的世界,她之後的職涯高低生活好壞其他在家人朋友是無感的,因為她就像在「異世界」。

另外,明顯可見她的小孩跟我們的小孩差異越來越大,你也無從評論,她的小孩會不會讀書、是不是好學校,怎麼說呢,好像跟我們也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雖然法律上他是台灣小孩,但你一看就知道他是外國小孩。

所以這感覺上有點像「一個人的武林」,她移居國外後怎麼奮鬥打拼、大成就,只有她自己知道,分享了我們也沒有共鳴點(因為我們沒有那邊生活過)。而且下一代之間的連結就更困難了。

用白話講就是,出國留學是一回事,小孩變成了美國人(我另一個親戚)又是另一回事。無關對錯,但很多東西是當初父母沒想到的。

前面比較容易理解是文化代溝的部分,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是小孩大了自己一個人到日本發展,但我發現我還是遇到了「跨文化」族群獨特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心理狀態」。

很多人會把移民成功還是失敗歸咎於「這個人本身」,認為是心態問題或不夠努力,但我的看法不一樣,我發現生活在國外的我「狀態」跟在台灣完全不一樣。在沒有建立起足夠的當地連結之前,那種「寂寞」真的筆墨難容。

每天看著當地人忙碌上班、來來往往,但他跟你沒有任何連結,住在一個熱鬧的地方,但沒有人跟你有任何關係那種感覺真的很難形容。我差點要到馬路上直接拉路人問:「我太寂寞了,可以跟你交朋友嗎?」

如果你每天沒有人可以對話,那光自我懷疑就會沈重到把你壓潰(有一陣子我真的每天都覺得自己要完蛋了!)。後來我才知道,很多東南亞到日本的留學生真的就在這種壓力下發生悲劇。

像這種問題是跨文化族群特有的,需要特別的解法、要找對的對象求救,不是用原本文化裡的「要吃得了苦」的價值觀就能解決。

而且心理狀態往往不是單心理問題,還會跟現實裡的無助有關聯。舉個例子,即使我在離台灣這麼近的日本,錢都要算得好好,因爲沒錢就真的沒錢,沒有高中大學同學可以蹭一頓飯、借個幾千塊。

然後談生意不是被拒絕個一次兩次,而是你盡了全力發現自己永遠被排除在外,因為你是外國人。你沒有那個成長過程,所以你沒有該有的人脈和資源,連一點點都沒有;這輩子在台灣沒有體驗過「絕望」這兩個字。

所以我要說的是,你必須要先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一樣的族群,然後你才會真正了解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問題,然後找到對的人和方法去解決。

反過來說,怎麼知道找錯人了呢?很簡單,就是你講你的問題時,很快就得到了被評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郭 的頭像

    郭的智慧寶庫─ 教養 ‧ 人生 ‧ 創業 ‧ 投資 ‧ 世界觀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