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測試」技巧能不能應用在股票投資?


 


這就要看你想透過測試知道什麼。


 


 如果是「想知道這樣操作會不會賺錢」,這個種問題就太籠統,測試沒有用。


因為就算你做測試賺錢,不表示下一次同樣操作也能賺到錢。這次讓你賺到錢的關鍵因素和下一次的可能不同,所以測試的結果也沒有用。(尤其以技術操作最是如此。)


但是如果是「想知道這種操作方式會遇到什麼問題」,就可使用測試這個技巧。


你可以買零股的方式進行小金額投資,然後看你原本投資的策略在真實情況下會遇到哪些問題、策略上的漏洞又在哪裡。


例如,你想知道以K線圖預測走勢會遇到什麼問題。


你可以把出現某種特定線型的股票每個都買進一股(買進的種類要夠多,不然次數就要夠多),然後再追蹤統計後 來的結果。也許你會發現每次符合預期的機率並不固定,這就等於什麼也不能掌握....(只是舉例,實際要做做看才知道。)


還有一種基本面型投資人會用的技巧,就是先買進一點點投資標的,這樣有助於對該標的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例如:我看好宏達電的領導人,但是我對手機業的競爭情形不是那麼熟悉時,我就會先買進一股宏達電的股票。


熟悉一家公司需要時間,由於我有持股,之後宏達電、Apple、Nokia....的消息都變得跟我有關,慢慢地我就會更了解這家公司的優劣點,對於它的價值也會更有概念。如果之後出現絕佳買點(股價大跌時),我自然就能胸有成竹大筆買進。


(這是我實際的例子,但是越了解就我就越不確定宏達電能有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所以一直以來只有持有一股。最近該公司的狀況就證實了我的擔憂,我想我不太可能花大錢買進該公司。)


因此「測試」這個概念在投資上也可以用,不過在投資上的角色不像創業那樣重要;投資上,你選擇的投資策略大概就已經決定你會賺錢還是賠錢,測不測試其實差別不大,所以也少有人在這邊著墨。


 


補充說明:


 1.就股市投資來講,「測試沒有太大的必要性」是因為─"所有的測試都有人做過了"。


排除比較新的金融工具,像股票、期貨這種東西運作已經幾十年(可能接近百年)了,加上美國這麼大的證券市場,接觸過這兩種工具的人應該都有上"億"(可能十億)人次,也因此什麼千奇百怪的投資(或投機)方式都一定有人做過了。就像一個城市的所有巷道,只要時間夠久或人數夠多,再偏僻的巷子都一定有人經過。


接下來,只要是一家資金雄厚的投資公司(這邊指的是靠投資收益養活自己的公司,不是賺手續費的公司),手下有一個人找到的投資(或投機)策略是長期可行的,那麼之後這家公司只要一直募集資金持續擴大這個投資策略的規模,光靠投資收益就賺不完了。


所以我們可以研究一下,歷史以來有沒有能靠期貨收益過活的公司?有沒有靠技術型操作買賣收益能過活的公司?有沒有靠基本面投資收益過活的公司?(這邊指的是不靠手續費收入,而且不能只是曇花一現,要能長時間存活的公司。)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投資策略的選擇比做測試要重要的多。因為夠長的時間和夠多的人數已經讓所有的測試都發生過了,我們只要去找出這些測試的結果就可以了。


類似的說法,彼得林區:「如果技術型(Timing)操作可行的話,你一定會聽過某人的名字,就像你聽過巴菲特。」


 2.測試比不上投資策略重要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分不清投資和投機的差別。


投機和"時機"有關,而且投機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是:賺錢的模式很少重複。也就是說,這次賺到錢的因素和下次賺到錢的因素都不同(或者是賺錢的因素會改變)。這種情形下,測試就沒有意義。


例如,這次A股票因為資產重估增加,所以我買進的股價上揚賺到了錢。這是不是表示下次只要有公司也是資產重估增加,我買進就能同樣賺到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可能出現其他因素導致股價不漲反跌。(例如:整體股市重挫、公司業績惡化、其他利空消息...)


所以即使先前測試結果可行,也不能代表你實際操作沒問題。


投機賺錢背後的因素通常很複雜,不是單純一個關鍵就決定獲利。像上面的例子,資產增加看起來是股價上揚的關鍵(資產股),但仔細看就會發現:整體股市表現也是關鍵、公司業績表現也是關鍵、有沒有人炒作也是關鍵、甚至其他還不知道的消息也都是關鍵....(因為只要其中一個發生變化,結果都會跟著不同。)而這些關鍵的比重誰也說不清楚,甚至不同時間點重要順序也會變動。


也因為如此投機的策略通常很難長期執行。你可以賺了1000次,然後在第1001次賠光。 所以如果你的做法是投機,即使做了測試,也不能降低風險。這就是我認為你選擇什麼投資策略其實比有沒有做測試更為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