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真正有條理地開始研究投資(之前也是亂做一通=..="),是從買了一本過期的「上市/櫃投資總覽」雜誌開始。


 因為我想也許可以把所有上市櫃的公司先做個過濾,把過去5年內有虧損過紀錄的公司先刪掉(所以要買過期的,這樣再加上最近幾年的資料,就可以延伸到過去8年內的無虧損),然後再從剩下清單裡的公司彼此比較,選出我認為比較好的公司。


我真的這樣做了,只要曾經有一年虧損的公司,我就把該公司的頁面撕掉(留著也沒用),結果雜誌最後就剩下了大概1/3厚(還要扣除科技股)。


 這樣過濾有一些好處,如果你也做一次,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特性,例如:建設公司幾乎全軍覆沒,因為建設公司只在景氣好的時候賺錢,不景氣,也沒有辦法不虧錢;航運公司的EPS都很低,只有零點幾,而且出現虧損也很普遍;金融業虧損的比例也很高....諸如此類。


 (那時候還不太了解,後來才慢慢了解這被我稱之為「產業命格」的現象,也就是所處產業是一家公司會受到的無形先天限制。即使該公司有一流的人才,也很難讓不賺錢的產業變得賺錢。這點巴菲特有更詳細的說明。)


像這樣對所有的公司做一個總覽,可以很容易對不同產業的特性有一點概念。之後,如果要更了解一家公司,除了消息面外,就得閱讀該公司的年報。


年報要怎麼閱讀呢?


年報裡大致會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文字說明的部分,另一個是財務報表的部分。


文字說明大部分是公司的一些重要決策、市場的狀況,簡單說,就是公司對自己和對自己的市場的看法。


而財務報表的部分則是關於呈現公司實際的財務狀況,也就是公司真正交出的成績單。


 


比較會讓人慢下腳步的應該是財務報表的部分。


 其實財務報表沒有那麼難懂,只是太多不熟悉的名詞和太多的數字容易讓人望而生怯。


如果財報讓你也感到有點困難,你也可以試試我的方法,也許有幫助:


當我打算投資一家公司,我會先整理對這家公司的好奇,例如: 這家公司是賺錢還賠錢?賺錢的來源是本業,還是其他?公司規模是大企業還是中型企業?公司都把錢花到哪裡去?公司欠了多錢?還清這些錢要多久?公司毛利有多少?會不會低到產生經營的困擾?有多少資產?資產都是什麼東西?庫存有多少?還沒收回來的錢有多少?我還有哪些風險? ........................


諸如此類的問題就可以列出好多好多,接下來再去財務報表裡面找答案。


如此一來,財務報表就會變成藏寶圖,閱讀起來也沒有那麼艱澀了。


 


以我自己的經驗,真的要看懂一家公司的年報,至少大概要花上三年。


第一年只是看懂像上面所列的基本問題;第二年問的問題會更深入;第三年才會看到事件和財務數據連動,例如公司買了一棟大樓,現金流出了多少,又帶來多少的租金收入;配合前後季報查詢,才會知道該大樓的閒置率越來越高,加上業績下滑,導致公司手頭上的現金越來越少,甚至接下來要發放現金股利的錢都還不夠....


這時候看到的財務數字才會變成動態的,會隨著事件、時間跳動;而這些東西通常不是首次閱讀的人能夠了解的。


 


另外,與閱讀財報困難相反,我發現有另一群人太過於偏重以數字來評斷公司。


 像今年我去參加股東會,有股東說:「從財務比率上看來,公司的財務沒有什麼問題....」


我已經是第三年看這財報,我聽了快昏倒:「什麼沒有問題,現金都快用完了;沒有現金,公司就葛屁了!」


 


了解一家公司不能不看它的財務數字,但是只以數字去評斷一家公司,就像是盯著儀表板在開車:


                 轉速正常、速度正常、水箱溫度正常、油量也夠,但是車子的前面是懸崖....


 


我認為財務數字就像是影子,人擺了什麼姿勢,影子就會呈現什麼樣子;所以人會怎麼動是因,影子的形狀是結果;而我們透過研究果,是為了要了解因。


投資要能夠獲利,重點是公司接下來會怎麼動,也就是公司的策略、執行、方向決定會不會導致接下來虧損。


所以過去的財務數字可以驗證該公司的一些特質,但是要留意公司有沒有做了不該做的事,才能避免之後的風險。


投資一家公司前一定要實際面和財務報表同時了解,才不會在美景之後........遇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