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股票基本面分析的兩個關鍵,第一個是公司獲利能力的可確定性,
第二個關鍵就是評估一家公司(股票)到底値多少錢。
(這邊先說明一下,股票就是公司,談股票就是在談公司;這是前提,不然會看不懂。)

到底一家公司(股票)値多少錢,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因為
             "價値"其實是一件很主觀的東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藝術品。

        如果今天有人拿出一件用廢鐵組成的猩猩,作品大小約30公分高,
        這個藝術品到底値多少錢,就會出現眾說紛紜的情形。


有人說:「這材料是廢鐵根本値不了什麼錢,我看300元就很了不起了。」
也有人說:「我覺得它挺特別的,放在家裡還不錯,我想2000元我會願意買。」
或者有人說:「我願意用30,000元買,反正我錢多,買來放著搞不好會增值。」

誰是對的?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對的,因為每個人要買來的用途不同

如果只是買來報廢,300元可能真的太貴;如果拿來裝飾用2000元還可以接受;
如果是拿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地位,30,000元也真的不算貴....

最後這件藝術品以600萬賣出,買的人願意付這個價格的原因是.....它的作品人叫做「畢卡索」。
(以上該物品真的存在外,其他部分純屬虛構,只是為了幫助說明"價值"的意義。)

----------------------------------------------------------------------------

在股票的情形也是一樣,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淨值約15元/股,每年獲利約3.5元/股。

如果你打算把該公司清算後獲利,你會覺得台積電値15元。
如果你打算賺台積電每年賺的獲利,而且覺得7%的報酬率還不錯,那你會覺得50元是可以接受的。
最後,如果你會在110元的時候買進台積電,那你一定是認為你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不管你為什麼這樣認為。)

第一種應該就是抽菸屁股式投資法。
(不過不用真的等到公司清算,理論上市場會先醒過來,價格自然就會回升。
不過我沒試過,無法確定台灣市場是不是也可行。)

(先前股票大跌時,證交所破天荒報明牌公佈淨值低於價格的股票,
結果反而一堆投資人被套的更慘,再次證明"即使知道標的,沒有背後的投資策略,一樣死翹翹"。)

第二種就是巴菲特的主要做法。(假設台積電不是科技股的話)

第三種就是技術型操作的做法。

----------------------------------------------------------------------------

接下來是我認為分析公司(股票)價值覺得比較合理的方法。


我認為股票(公司)不像藝術品的價值那麼抽象,會有兩個實質的因素直接影響該公司的價值:

      1.
公司獲利的能力 2.公司淨值(資產扣掉負債後剩下來的)


前者不用多說也很容易懂,一年能賺100億(利潤)的公司,應該會比只賺100萬的公司有價值。

至於後者,我們先假設公司停止營運(不考慮獲利能力的情形時),
一家資產扣除負債後有5億的剩餘,另一家卻只剩100萬的剩餘,
應該每個人都會同意前者的價值比較高吧?


因此一家
公司獲利的能力公司淨值價值有最直接的關係。


但是這兩個因素卻不是等重。


當一家公司獲利能力極強時,
公司淨值對價值就沒有什麼幫助,可以完全忽略。

例如:

一年能賺500億,即使公司淨值是負100萬(表示公司光用借來的錢就可以賺錢),
也沒人會介意他的淨值是負的。


反過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的營運不穩定,有時候賺錢有時候賠錢,
沒有辦法確定公司的獲利能力,而唯一能確定的是該公司的淨值變化不太大時,
我們對公司價值的評估大概就只能參考淨值。



要用哪種方式評估,就要取決於你的投資到底是要賺到什麼錢?

如果你是要透過公司的獲利能力賺到錢,那就得用前者評估;
如果你是要賺公司清算時和目前的價差,那就是用後者評估。
影響一家公司(股票)價值最主要的兩個關鍵是公司的 獲利能力 和 淨值,
但還存在其他的次要因素,例如投資過程中不確定部分的程度(即風險),
像之前提到的公司獲利能力的可確定性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兩家公司淨值都是10元/股,平均每年獲利大約都是2/股,
但是一家公司處在高度競爭的產業,另一家則是冷門的獨占性市場,
也就是說,前者經營失敗的風險比後者來得高,
這時候,前者的價值就應該要抓的比後者低一點。

這裡包含了觀念1:

     在投資的過程中,應該將所有的風險都折算成現金列入計算。

      (這就是廣為人知,但聽不容易懂的術語─「預留安全邊際」)


以及觀念2:

     不同產業的公司,要一視同仁進行比較。


靠時機賺價差的投機方式,大多會進行同產業間不同公司的比較,
例如拿友達和奇美電的本益比相比較,你可以推測哪個會補漲或補跌;
但如果你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投資一家公司",
那你在選擇時就會把所有可選擇標的放在一起比較。
(就像當兩個各自經營公司的朋友,邀請你投資入股時,
你才會仔細思考到底是賣面板好,還是賣香雞排比較容易賺、賺的久...)

最後是觀念3:

      不同的投資工具之間也要拿來比較。

換句話說把錢拿去投資一家公司、投資房地產、還是放定存,這些不同的工具之間也要比較。

如果你投資一家公司能獲得5%的年報酬(或者技術操作有5%的年報酬),
但是放定存也有5%的年報酬,那你應該把錢從股票市場撤回,改存定存。
(一般說來定存的風險比投資更小。)

這也就是說不同市場間的資金是會流動的,不能一廂情願希望股票上漲,就因為你只會這種投資工具。

----------------------------------------------------------------

以上談的好像沒有看到實際評估的細節步驟?

是的。以上講的都是原理,因為這是根本。至於評估的實際方法則是枝節,只要合於原理,什麼方法都可以。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物理系有一題期中考,題目是:「如何用氣壓計量出你所在樓層的高度?」

一般的解法是:量出所在樓層的氣壓,然後套入公式計算就可以得出結果。
但是有個學生很天才,他的答案是:

      用繩子綁住氣壓計,然後垂到地面上,然後再用尺量這段繩子的長度即可。


這樣答對不對?

重點不是答的對不對,而是這樣是不是真的能知道樓層有多高?
當然可以,所以實際上是真的可以這樣做。

因此不用一直確認你的方法對不對;你應該問自己,你用的方法有沒有真的解決你要解決的問題?

----------------------------------------------------------------------------

最後,如果你真的用這些方法對評估公司(股票)的價值,
你會發現,其實公司的價值並不是一個清楚的數字,
(例如:你不會算出來,鴻海的價值是101.5元)
但是你會對目前的價格是太高、太低比較有概念。
(例如:鴻海要賣300實在貴翻了,但賣50元又實在太便宜了)

這就是巴菲特說的:「我沒有辦法說出你實際的體重,但是你一走進門,我就知道你是個胖子還是瘦子。」

(所以即使是基本型投資,設定股價下跌到某個價格就買進只是個理想情況,
 在價格合理和太低之間、報酬和風險微調之間拿捏的部分,
 其實是偏向人性的藝術而不是程式般的技術。)


------------------------------------------------------------------------------

補充說明一下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是學術名詞,中文的白話就是"緩衝空間"。


----------------------------------------------------------

同樣的公式,換一種方法解釋,應該會更容易懂:

    假設我預估鴻海之後每年都會獲利12.35元/股(EPS);
    如果我在98.8元去買的時候,
    就等於投入本金98.8元,而每年獲得12.35元(也就是12.5%的報酬率)。


但是當有一天我要賣掉的時候(也許3年、5年、10年、20年後),
她的股價如果不到98.8元,那我不就賺了利息卻賠掉價差?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我最好預留一些"緩衝空間"以避免損失。



如果我先預留39.8元的跌價空間(40%),能以59元買到該股票,
這就表示將來的任一時間點賣出時股價只要在59元以上,都能確保我獲得"至少"12.5%的年報酬。


            預留的39.8元就是緩衝空間,學術名詞就是"安全邊際"。


----------------------------------------------------------------


預留緩衝空間主要是用來吸收未來不確定的部分(例如:未來的跌價、獲利不如預期、通貨膨脹...等),確保原本設定的報酬可以穩穩得到。

因此要預留多少,就取決於你對未來的發展有多確定(或不確定)?


如果你肯定本金一定會100%收回,中間利息也不會下滑,那你自然可以完全不需要緩衝空間。(例如:國債或定存。)

如果某個投資裡面不能掌握的部分太多,那你就要保留多大一點的緩衝空間。(例如:股票)

如果整個過程完全不能掌握(例如:買樂透彩),那緩衝空間再大都沒用....





補充說明一下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是學術名詞,中文的白話就是"緩衝空間"。


----------------------------------------------------------

同樣的公式,換一種方法解釋,應該會更容易懂:

假設我預估鴻海之後每年都會獲利12.35元/股(EPS);
如果我在98.8元去買的時候,
就等於投入本金98.8元,而每年獲得12.35元(也就是12.5%的報酬率)。


但是當有一天我要賣掉的時候(也許3年、5年、10年、20年後),
她的股價如果不到98.8元,那我不就賺了利息卻賠掉價差?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我最好預留一些"緩衝空間"以避免損失。



如果我先預留39.8元的跌價空間(40%),能以59元買到該股票,
這就表示將來的任一時間點賣出時股價只要在59元以上,都能確保我獲得"至少"12.5%的年報酬。


預留的39.8元就是緩衝空間,學術名詞就是"安全邊際"。


----------------------------------------------------------------


預留緩衝空間主要是用來吸收未來不確定的部分(例如:未來的跌價、獲利不如預期、通貨膨脹...等),確保原本設定的報酬可以穩穩得到。

因此要預留多少,就取決於你對未來的發展有多確定(或不確定)?


如果你肯定本金一定會100%收回,中間利息也不會下滑,那你自然可以完全不需要緩衝空間。(例如:國債或定存。)

如果某個投資裡面不能掌握的部分太多,那你就要保留多大一點的緩衝空間。(例如:股票)

如果整個過程完全不能掌握(例如:買樂透彩),那緩衝空間再大都沒用....

-------------------------------------------------

 

f256x256.png

翻譯小雅(中日翻譯)LINE機器人

我開發的翻譯機器人,用LINE掃描後加為好友,在對話中把它邀請進來,他就會把每一個訊息中翻日、日翻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