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股票的本質,就是在投資企業。
股東投入資本讓企業運作,企業在市場中賺到了錢,把錢分給持有股票的股東,這就是完整的投資運作。
(上市櫃的股票也不例外,和一般私有企業的差別只是他的股票比較容易買賣。)

公司賺了錢的營運結果會以數字呈現在財務報表上,
因此觀察過去一段時間的財務報表,
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家公司是不是已經有穩定的獲利模式。

雖然過去10年都穩定的獲利並不保證明年還一樣賺錢,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有著不穩定獲利(甚至虧損)過去的企業,
幾乎都存在著內部或外部的問題和風險。
因此光是財務面的篩選,就已經是一種滿有效過濾風險的方式。

如果還要從過去穩定獲利的公司中再降低風險,
接下來就得評估財務數字的來源─商業運作。

商業面的風險評估比較難以量化,
但是透過比較法,我們還是可以隱隱約約得知某家公司的風險程度。

舉例來說:

假設我們自己經營一家製造窗簾的代工廠,我們的收入是來自幾個世界大廠的訂單。
雖然產品的樣式會有更動,但是修改的部分不大,樣式也可以流行好幾年才需要更改。

另外A朋友也經營另一種代工廠,同樣接世界大廠的訂單,但不同的是他代工產品的壽命很短,每半年產品線就要整個大變動。(科技代工業)

因此:A公司的變動性高,表示出錯的機率也高的多,換句話說,A公司的經營風險比較高。
        (人員一樣努力、才能相差不遠的情況下。)


再來,我們代工業最怕的就是原料價格上漲,只要成本一上揚,
我們想對客戶漲價,客戶卻不是馬上就能接受;
然而客戶只要開始殺價競爭,就馬上先砍我們的報價...
不像B朋友公司雖然也是工廠,但是他們很大比重是直接賣給消費者,
同樣成本上揚,他們卻可以直接提高售價反應成本。(有品牌的製造業)

因此:純粹代工廠的經營風險會比自己有品牌的製造業來得高。


同樣是有品牌的B公司賣的是隨身碟,C公司賣的是藥酒。
B公司每年要推出三到五款新品,雖然推對了產品+做對了廣告會大賣,
然而只要一點出錯,後面緊追的競爭者就離得更進了一點...
雖然現在很賺錢,但是5年後的儲存用品還是不是隨身碟啊...?
反觀C公司怎麼都沒這種困擾,
一瓶藥酒賣了十年,「福氣啦~」這句話也沒換過,
5年後的勞工朋友應該還是會喝同樣的藥酒,怎麼這麼不公平?

因此:科技品牌業的風險比起傳統品牌業的風險來得高。


.............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更細節的比較,都是商業面風險的評估。

當然很多被認為高風險的科技產業還是年年賺錢而且越賺越多,
因此商業面上的高風險不是代表不能賺錢,
而是代表經營這類型的公司不只要很拼,而且還要很謹慎,
因為產業特性往往讓這類型公司陷入激烈競爭、且公司能承受的錯誤容許度比較低。


商業面的評估其實對一般人來講比較抽象,
如果你經營過小生意,就會比較有概念,
有些行業你累的半死拼死拼活工作才能賺到一點錢,
然而卻有些行業是吹冷氣嫌得發荒,錢卻自己湧進來,
而且還沒人能插手....
這的確很不公平,但是存在。

我也會因為某個老闆經營很認真而買他的股票,
但是絕大多數我想投資的,還是該公司所處的獨特態勢就已經能確保公司後續獲利的這種標的。

如果說財務上評估,是在看一家公司後續獲利是否出現可預期性,
那麼商業面評估,就是在確認這個可預期性有多確定+能維持多久


                                                                You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