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孩子教育學 (1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看了某段歷史以後,決定家訓增加規定─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女兒在玩 ipad ,兒子也想用 ipad ,於是他拿走女兒的新玩具打算聲東擊西。

女兒看到她的車子被哥哥拿走果然緊張地喊:「那是我的!」

正中兒子下懷。於是兒子趁機要脅:「只能挑一樣!你要玩 ipad 還是玩車子?」

女兒還是想玩 ipad ,於是拗了一下。

兒子又重複了一次:「你如果要玩 ipad ,那車子就我玩!你要車子還是 ipad?」

(這些威脅句子聽起來很耳熟,可是我不能告訴你是聽誰用過。)

眼看女兒當下就要發脾氣,但一瞬間我看到她腦袋裡有開關跳了一下,原本的脾氣竟然突然轉了個彎!

她轉過頭來看著兒子,然後用很愉快的聲音說:「我們一起玩吧!」

一下子整個氣氛完全變了....

兒子沒料到妹妹是這種反應,也錯愕地愣了一下,然後也很愉快地應到:「好啊!我們一起玩!」

然後兩個就一起玩 ipad 。

(不過兒子玩一下就發現他對妹妹玩的拼圖遊戲沒興趣,只好摸摸鼻子做自己的事去了....)

-----------------------

一般人的情緒反應都是反射行為,所以很難擺脫當下的"形勢"框架。

沒想到一個不到三歲的小孩竟然能做出連一般大人都做不到的 emotion twist ,真是嚇了我一大跳!

(這有點像你在氣頭上口不擇言地罵了對方,結果對方的反應竟然是關心你心裡最深的委屈,整個形勢瞬間大逆轉....)

小妮子真的有天分!希望不是湊巧的才好咧......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之前對內容產業有個困惑─

美工、設計師、藝術家,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美工的作品通常也很好看,為什麼她仍然只是個美工?(領著美工的酬勞)

後來我想出了答案。是"靈魂",造就了這三者的差異。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來講一下「手足競爭」的問題。

如果你有兩個以上的小孩,兄弟之間一定免不了會發生衝突,不是哥哥把妹妹的東西搶去玩,就是妹妹把哥哥或公家東西佔為己有。(另一種則是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哥哥不肯做或妹妹不肯做。)

這些事件最後會發展成為兄弟之間的情結,而且會延伸到成年,有時候甚至彼此都老了仍然無法釋懷。

身邊有很多例子:
像一個朋友就很生氣她大姐,嫁到國外去以後,連家裏要幫爸媽買個電視她也不願意幫忙出錢。

另一個朋友則是對哥哥很不滿,認為他是大哥,賺的錢也不多,長這麼大還要爸媽照顧,吃家裏的、住家裏的。(這個朋友的老公很會賺錢,她是不用工作的。)


電視上也看到,有人怪媽媽都幫哥哥姐姐帶小孩,卻不幫自己帶,覺得媽媽很不公平。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題。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觀光景點在假日的時候都塞爆了,根本沒有辦法去。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小孩在看照片...

兒子:「小雪你看,這是我小時候喔!」

女兒:「哥哥穿我的衣服!」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特梭利的生平和貢獻」,這本書非常好,我覺得有0~6歲小孩的媽都應該看看,不過已經絕版,可以圖書館借。這不是在講蒙特梭利的方法,而是她的傳記,所以你會看到她發現了什麼。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中秋晚宴回來之後,上床時和老婆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當下老婆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小校竟然是以一種他完全沒想象過的方式在運作。

(例如:師生關係之緊密,老師幾乎可以叫出全校學生的名字。但反之行政作業就不那麼嚴謹。在一般學校,學生要借球必須向體育器材室借,在這裏卻是直接就拿去玩,而且還有腳踏車、滑板車....)

當然這些是正面的,但是老婆的感受很複雜,所以裡面應該也包含了一些擔憂,至於到底是什麼,老婆還來不及說清楚就失去意識了.....呼嚕...呼嚕.....(看來憂慮的部份應該是沒那麼多啦。)

連我的老婆都免不了會有擔憂,我想我應該再把一些細節講得更清楚,這樣後面的家長就比較不會無所適從。

小校,代表的意義是"非主流學校";大校則因為人數多,自然就是主流。該選擇主流學校還是非主流學校,你必須先了解這兩個之間有什麼差別。

大校因為家長人數多,涵蓋的範圍也大,學校的經營必定是以滿足"大多數"家長的需求為目標,所以基本上進入大校,家長會比較放心,因為你的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不會跟大環境差太多。(例:大部分家長重視課業,所以大校的老師勢必在課業上不會放鬆的太離譜。)

但大校也有大校的缺點。因為大校要兼顧眾多不同的家長需求,所以會分散掉各種資源。例如:一所以躲避球隊聞名的學校,背後的意義其實是-你的小孩很多時候體育課的空間必須優先讓給球隊練習;如果一個學校是以各種社團出名,那你就要想到-很多時候班上會因為太多學生去參加各種比賽,以至於課業進度上出現落差。(所以如果你的小孩要進大校,就務必要成為那個學校特色的一份子,才會享受到那個資源,而不是被犧牲掉的另一群。)

了解了大校的優缺點之後,接下來就是小校。

當你選擇了小校(非主流學校),你一定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小孩將來會不會競爭力不夠?」

這個問題有它的道理,而且你不能迴避,因為客觀的現象是-

「鄉下地方最多小校,空間大、空氣好,小朋友個個身強體壯。但最後這些學生高社經地位的不多」。

因此除非你能解決競爭力的問題,不然你就得面對你的小孩將來可能社經地位也不高的焦慮。

關於競爭力討論的部份,因為太長,所以留到最後再說,這邊先做一個簡單的結論-

如果你對孩子的未來已經有明確的規劃,那麼,小校所特有的彈性、師生關係和環境空間,就是非常好的資源。

反之,如果你對孩子的未來還沒想清楚、或不太有把握,那麼大校就會比較適合你。這會讓你不那麼焦慮,你可以跟著別人做就好,或者先看看別人怎麼做,再決定自己怎麼做。

所以不是單純的大學校比較好,還是小校比較好。這得看你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還有你的策略是什麼。

-------------------------

接下來我要分析「競爭力」這個問題,這需要花點時間,如果你還有空才繼續看下去吧。

一般家長提到競爭力,最先想到一定是成績和文憑。但其實事情已經沒有這麼單純,因為你會發現,現在碩士也很難找到工作。就算你是台大畢業的,也不見得佔得到便宜,因為還有一堆從國外留學回來的。

照這樣下去,難不成每個小孩都得花重金打造頂級桂冠,才能出頭?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目前台灣正處在一個轉型的過渡期,正要從一個"技術"為產業重點的國家,要轉變成一個以"內容"為重點的國家。(在教育上則是要從"菁英教育"轉變成"百花齊放"。)

對之前的製造業、金融業來說,學歷就代表了技術和專業。但這兩大產業最輝煌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雖然這兩個產業不會消失,但比重下降的結果,就是一堆高學歷的人才找不到工作,不然就是領著吃不飽的薪水。

如果技術不是重點,那什麼才是呢?

從iPhone潮看來,那個東西就是"內容"。內容代表了設計、感受、體驗、文化、行銷、服務.... 這些是才是蘋果的核心,至於生產、製造、出貨這些"高技術"全部都已經被外包到其他國家。

所以如果你還想靠著學歷吃飯,那你就要有跟著這些產業往新興國家移動的心理準備。

再講得具體一點,對一個藝術家來說,畫畫只是一個手段,是用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方法(他也可以選擇用雕刻表達),但"內容"才是他要表達的靈魂。(同樣的道理,賈博斯不會寫程式,也不懂電路,但他透過其他人把他腦子裡的東西表達了出來。iPhone這個"內容"才是賈博斯的價值。)因此我認為,如何在孩子身上建立起"內容"競爭力,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課題。

大致上,想要增加"內容",就必須「增加孩子的人生體驗」,讓他多方嚐試,但同時也要拿掉他生命中不必要、卻又佔了很多時間的東西。

因此我的策略是-
讓孩子在小學階段盡可能不要補習(當然功課還是要顧好),不要學才藝(尤其是要花錢、又有一堆比賽的那種),然花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自己去摸索這個世界,發現自己喜歡什麼、發現自己的才能。

等到才能冒出尖了,我們再砸錢強化它直到世界等級。
(基本上這就是蘭徹斯特的以小博大,單點突破法則。)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現在兒子就讀的小學就再適合不過了。

如果就讀非主流小學,還是會讓你焦慮,也許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在歐洲(例如芬蘭)的某個小學上學(歐洲很多這種非主流小校),然後要培育出世界級的競爭力就不是那麼難理解了。(關鍵的是你的思維裏要先有「世界」,而不是只有台灣。)

不過這邊還是要強調這是我的個人策略,不見的適用於你。(例如我每天會花時間看小孩的功課,但如果你沒有時間,那我的方法用在你身上就會有問題。)

希望這段文章也能夠幫助你釐清心中的困擾。

ps. 我不是說完全不用學歷,而是未來大學畢業已經是個基本條件;另外外語也要學好,這個時代真的世界是一家了。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要帶兩個小孩上學,最大的問題是,就像串聯電路一樣,如果一個燈泡沒亮,另一個也不會亮,如果一個小孩不願意出門,另一個也會跟著遲到。如果下雨天就更慘了,連媽媽也會一起遲到。

整個場面就像「螳螂捕蟬,麻雀在後」的火爆版:

妹妹哭鬧著不願意出門。

哥哥對妹妹吼:「吵死了,你再哭我就要打你了!」
媽媽對哥哥吼:「XXX,妹妹已經在哭了,你可不可以閉嘴,不要再火上澆油!」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子要我趕快幫他取個英文名字,因為英文老師要他們每個人都取一個英文名字。

兒子跟媽媽說他想叫 Water,媽媽說這個名字不好。
我說為什麼要叫 Water ?
兒子說因為他喜歡喝水.....

我覺得挺有道理,外國人很常把一些名詞直接用來當名字(像:Miller、Taylor...),所以找找看 Water 是不是有什麼變型字,我記得外國很多人都叫 瓦特 。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發現-

男孩子會在某個時間點以後逐漸偏離媽媽的期望和掌握,我想原因是因為男生本身的行為動機和社會給他的期望超過了媽媽所能理解的。 

通常媽媽的反應都是很難接受,最普遍的反應是抓狂、並試圖以更大的權威來壓制兒子的行為。

現在我在兒子身上已經看到徵兆了...(這件事情不太容易證明是普遍現象,因為每個人都會去美化自己的親子關係,換言之,everybody lies.)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抵上「學習」這件事需要"興趣"和"壓力",其中興趣是吸力、壓力是推力。

最理想是全部都為興趣而學,最痛苦就是完全沒有興趣、只有壓力地學;但實際上大多數時候都是興趣+壓力,差異只是比例上的問題而已。

p.s.不過某些學習事件會具有不可逆性,要留意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本遊戲大概就是兩個步驟:1.取得資本(賺、存、繼承) 2.以資本去賺錢

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一般人並不真的認真看待這件事。所以我認為資本家和其他人的差別,並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而是思考的方式完全不同。

資本家擁有以"資本"去賺錢的技術,但其他人擁有的是以"時間"去賺錢的技術。
資本家重視金錢所帶來的影響力,而其他人會故意表現對金錢的不關心(這裡面的情感很複雜)。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晚上回到家已經11點。洗澡的時候,聽見老婆在怒吼:「起來!你們兩個不要躺地上!你沒看見地上那麼髒嗎?說了多少次了!」。聽起來,老婆真的氣壞了。

嗯,不說你可能不知道老婆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其實並不是一個愛發脾氣的女生。而且剛好相反,在沒有小孩之前,她是一個完全沒有脾氣的人。

那時候我還在菜市場裏擺攤。他下班後會大老遠從新店坐1小時的車到內湖,然後幫我帶好吃的。晚上還會幫我捏捏。他的字典裏根本沒有"抱怨"這兩個字。如果從1到10分來評分,那她就是20分,一點也不誇張。她的個性上沒有任何負麵情緒的存在。她根本就是個女神,人見人愛,而且永遠溫柔。

所以,我要這邊說的是-「小孩的數量,會讓女人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爸媽冏很大在討論"自學",我問老婆以後才知道,原來在台灣是可以申請在家自學,不用去學校上學(但學校還是會保留學籍)。

這個真的很有意思。基本上我是贊成"推廣自學這種教育方式",因為這樣可以讓社會的思維多元化。

但實務上,我聽了以後發現父母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真正的風險。"在家自學"其實是一條窄路,而且非常非常窄。撇開有沒有同儕重不重要這個問題,"在家自學"其實是一條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單行道

孩子選擇在家自學的同時,就等於對全世界宣告了「我很特別!」。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核子校外教學,到學校後,兒子發現自己忘了帶水壺。
怕兒子路上渴的時候沒水可喝,我就幫他買了一瓶礦泉水。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帶兒子去掃墓,兒子在墓邊看到了一隻蚱蜢,因為學校正在教昆蟲,兒子要我把蚱蜢抓起來。

「爸爸不敢直接抓,不過如果有瓶子的話,可以把牠裝進瓶子裡,但是現在沒有,所以算了吧。」

「那我們下次路過這邊的時候再進來抓吧!」兒子說。

「ㄜ.....好,下次請媽媽帶你來抓!」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稱讚老婆很聰明,了解什麼是「引起動機」。

老婆說,這每個當老師的都有學過,教育要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說可惜我看到的大部分老師沒有領悟到其中三昧,最後還是都回到「行為控制」這一套。

什麼是「行為控制」呢?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到了選舉的季節 到處都是選舉相關的新聞和話題 我想我這時候如果不說些政治意見 也未免顯得太矯情了 這邊就說說我的政治立場和對政治的期望吧


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